-
日期: 2025-08-03 | 来源: 文娱春秋Plus | 有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然而,这份承诺最终并未兑现,205万元的经济损失,最终由她个人承担。
更进一步的指控,则揭示了双方信任的彻底破产。
“难道不用协商就可以从我工作室划走钱?”她在文中质问。这暗示该笔款项的转移,是在未经她本人或其核心团队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现代商业操作中,这种行为的性质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债务纠纷。
紧接着的“再骗我财务签掉分账单”,则让指控的严重性再度升级。“骗”,这个词在法律和商业语境中都极为敏感,它暗示了对方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误导性陈述,来达成形式上的“合法”手续。
从承诺负责,到由艺人赔款,再到未经协商划款,最后到“骗签”单据,这一系列的行为,共同构建了赵露思的核心叙事:她不仅在身体上遭受了病痛的折磨,更在合作关系中,遭遇了经济上的侵占和程序上的欺瞒。
这种信任的瓦解,是致命的。对于一个将自己未来数年事业全权托付给经纪公司的艺人而言,当她发现自己无法保护个人财产,甚至无法确保合作方在最基本诚信上的可靠性时,合约本身,就从一纸保障,变成了一副枷锁。
如果说财务纠纷是导火索,那么对“个人品牌运营权”的争夺,则是这场“战争”的根源。
在文中,赵露思强调了一件事情:“再三沟通也不同意归还工作室的运营权,团队工作人员还剩几个?”
在当下的娱乐产业中,“艺人工作室”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助理团队。它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组织,是艺人这个“产品”的生产、包装、营销和维护中心。拥有工作室的运营权,意味着艺人对自己的事业方向、内容选择、公众形象拥有主导权。
而赵露思的描述,则指向了一种最让艺人恐惧的状态:被架空。
“归还”一词表明,她认为运营权本应属于她,但被公司收走。“再三沟通也不同意”,则说明这是一场漫长而失败的权力博弈。而“团队工作人员还剩几个?”、“全跑了”、“剧组解散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令人心惊的画面:一个顶流艺人的核心团队被遣散,项目被搁置,事业被强制按下“暂停键”。
在这场长达八个月的拉锯战中,她等来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的“空壳”。她成了一个品牌符号,一个被合约捆绑的商业资产,却失去了驱动这个品牌前进的手和脚。
这种职业上的“软禁”,其杀伤力远超一次性的经济损失。它剥夺了艺人最核心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使其彻底沦为资本棋盘上一枚无法自主移动的棋子。当经纪公司手握合约,同时又掌控了艺人的人事权和执行权时,艺人的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而,当这种控制,演变成赤裸裸的威胁——“跟我说我可能要被封杀最近不要有任何动态”时,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最后的“尊严”问题上。
她也只能,选择鱼死网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