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3 | 来源: 科学大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接触到的蚊子有哪几类?
主要是伊蚊,库蚊,按蚊三类。伊蚊中传播疾病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
这两种伊蚊外观上很难区分,都是“花蚊子”,但是习性差别比较大。埃及伊蚊主要生活在室内,喜欢在洁净的水缸、水培植物器皿里栖息。白纹伊蚊主要在室外活动,喜欢在小水体,比如下雨形成的积水,或者植物叶片跟茎的交接处形成小的水坑。一般认为,最少约100毫升的水就可以供白纹伊蚊的幼虫生存了。
白纹伊蚊(图片来源:veer图库)
除了基孔肯雅病毒,蚊子还传播哪些病原体?
蚊子传播的病原体很多,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甚至还有一些线虫。
蚊子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三类: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病毒,布尼亚病毒目的病毒。其中登革热是黄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是甲病毒。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多种病毒,除了基孔肯雅病毒,还有登革病毒、寨卡病毒、黄热病毒,分别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的罪魁祸首。
库蚊主要传播日本(专题)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两种病毒都非常容易引起脑炎。按蚊传播病毒比较少,但它传播引发疟疾的疟原虫,疟疾每年在非洲会导致50~60万的死亡病例。
蚊子携带的病原体与蚊子的免疫系统达成了精妙的平衡,病原体能在蚊子体内相对高效复制而不影响蚊子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能在唾液腺里产生足够的病毒,能在叮咬的时候感染健康人,进而造成传播和疾病流行。
近几年,蚊媒疾病可以用“愈演愈烈”来形容,我国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也在增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和降雨量增加,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显然会导致蚊虫的密度提高。另外,全球人员的流动加大,导致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此外,病毒也在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新的宿主,导致了传播范围和速度的变化。
这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在南方地区,那么北方地区还需要关注蚊媒疾病吗?随着气温升高,能把蚊子热死吗?
北方也有流行的虫媒病毒,比如日本脑炎和西尼罗病毒。目前北方的白纹伊蚊的密度也是较高的,尤其是在户外的花园、草地和树林里。2013年在河南、2017年在山东都发生过小规模的登革热疫情,虽然规模不大,没有超过100人,但这种风险还是持续存在的。
在高温环境下,蚊子的密度确实会降低。蚊子最适宜的生存温度大概在15~30℃,温度超过35℃就很难羽化了,温度达到40℃时蚊子都很难产卵。但是,气温不可能完全把蚊子都给消灭掉,无论气温再高,总有凉爽的地方,气温不可能完全把蚊子都给消灭掉,等气温降下来之后,蚊子又开始繁衍起来了。
人蚊共存的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
我们能否通过消灭蚊子来消灭蚊媒疾病?
很难。
蚊子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在1亿多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经有蚊子了。科学家在那个年代的琥珀里发现了蚊子,这么多年以来,从北极到热带,从沙漠到海边,到处都是有蚊子的踪迹,它们适应能力极强的,想消灭它们是很困难的。
另外,蚊子实际上在生态系统中也是有作用的,比如说蚊子的幼虫是很多鱼的食物,它也是生物链的一部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