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5 | 来源: 凤凰网读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还应有“中国看世界”的视角,即抱着为世界谋幸福的念头,从中国传统智慧中寻解决方案,未来的中国文化不只在中国,而是将超越地理区隔,属于全人类。
正如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这种思乡的情绪不是那种滥情式的思乡,我更希望的是中国人在面对正在转变的重大关口时,了解其位置,不能闭关自守,应该开放心胸,承认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要总是关着门。这种情绪,与其说是思乡,毋宁说是一种对于中国的期望。”
在许倬云先生看来:“和而不同”“阴阳二元论”“变化”等典型的东方思想适用于未来世界,“中国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把这些非常合时的思想资源贡献给世界”。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许倬云先生已逝,但他的智慧与温情将长留人间。后代会一次次想起先生的追问:“未来的世界,工具性的理性或许可以发展到极致,但其目的与意义却没有人问。未来的世界,颠覆文化的人很多,却没有文化的承载者。知识分子还有没有张载所期许的四个志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