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6 | 来源: 纽约时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夏先生表示,获取贷款通常只需提供基本的身份和就业信息,资金几乎能即时到账。
中国广州的一家服装作坊。中国各地的债务负担问题普遍存在,从工厂工人到年轻职场人士,各行各业均受其影响。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尽管从2018年起就负债,夏先生却对利息或信用评分的运作机制知之甚少。我采访的四位借款人中,没有一个能说出自己贷款的利率或服务费。
但他们都表示自己存在焦虑、抑郁或失眠问题。其中一位是重庆的26岁外卖员,他在凌晨4点给我发邮件,说自己压力大得睡不着。
另一位男子因几次创业失败和长期失业背负了约160万元的债务,他说自己曾想过跳楼。他和妻子都30多岁,过去两年几乎没有收入,找工作也屡屡碰壁,只因被认为年纪太大。
这位只透露自己姓邵的男子说,他于6月10日错过了贷款还款期。第二天上午9点,催收人员就开始不停地打电话。
“就是恐吓你、侮辱你,”他说,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搞你的心态,就是让你承受不住压力,然后自己去想办法,无论去别的平台借也好,去找亲戚朋友借也好,得让我把这个钱还上。”
他事先在网上论坛了解了其他类似遭遇者的经历,也和在催收公司工作的朋友聊过,有了些心理准备。但即便如此,压力还是难以承受。
邵先生还没经历过许多人认为最糟糕的事:公开羞辱。催收人员会开始拨打借款人手机通讯录里的家人和朋友电话,这种策略原则上是被禁止的,但仍被广泛使用。
许多借款人在债务违约前很久就已感受到这种羞耻。社会价值观在发生转变,但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中国老一辈人,往往对年轻人严厉评判。
一位女企业家听完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中文播客后,给我发了一条长消息,其中说:“我们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到哪儿去了?”
中国良渚的一家咖啡馆。据龙洲经讯的估计,去年中国约有2500万至3400万人出现个人贷款逾期,是2019年的两倍。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但也有人反对将责任归咎于借款人,认为问题出在中国的信用体系。
“放贷机制就是个甜蜜陷阱,”一位播客听众评论道,“专门设计用来在普通人最脆弱的时候套住他们。”
另一条评论用了一个中国成语,将政府推动消费贷款比作“饮鸩止渴”,认为这无法解决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只是通过鼓励透支未来来拖延不可避免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已提出诸如“信用修复”计划等提案,帮助违约者重新获得贷款资格,但分析人士称,这些计划可能需要时间才能建立。当局还规定,债务催收机构每天对每位债务人最多只能拨打三次电话,并禁止在非工作时间打电话。然而,针对催收人员的投诉仍在激增,这表明执行力度薄弱。-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