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6 | 來源: 華商韜略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12年5月30日,具備大陸國資背景的珠江鋼琴率先上市,當年產銷突破13萬架,全球市占率超25%。短短20天之後,浙江寧波的海倫鋼琴也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民營鋼琴企業第壹股”。
支撐兩大龍頭企業的,是中國完善的鋼琴產業鏈。在浙江湖州、湖北宜昌等地,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鋼琴產業集群,帶動了數萬人就業。僅湖州洛舍鎮壹地就有鋼琴相關企業114家,從業人員約4000人,年產鋼琴占大陸全國總產量的柒分之壹。
2019年,中國鋼琴產業的繁榮達到頂點:年銷量突破40萬架(美國同期僅3萬架),全產業鏈產值逼近2000億元。中國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鋼琴生產國和消費國。
贰、退潮了,夢醒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在著作《非理性繁榮》中曾警示:市場的瘋狂往往源於“敘事”的傳播。人們被壹個“好故事”吸引,並因此陷入集體非理性,但泡沫總會破裂。
當壹架架鋼琴進入尋常百姓家,培訓機構遍地開花,琴童前仆後繼從琴室走向社會,這場“非理性繁榮”能持續多久,取決於家長的教育觀念何時改變。
2018年,大陸全國31個省份全面廢止藝術考級、競賽證書加分政策,這對鋼琴行業無疑是個打擊。然而真正的轉折點,是就業市場的降溫。
“鋼琴熱”時期培養的大量音樂生湧入市場,鋼琴教師崗逐漸供大於求。與此同時,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學琴兒童逐年減少。供需關系的逆轉直接稀釋了從業者收入,許多音樂生陷入“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海南師范大學張燚教授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2000年初,鋼琴專業本科生很容易在高校任職,現在即便是高水平的博士也很難入職。”
曾經的“捷徑”變成了獨木橋,並且上面還站著千軍萬馬。家長們的態度也從追捧轉為觀望,這場持續多年的擊鼓傳花游戲,終於迎來終局。
2025年,培訓班招生愈發困難,有的機構老板雇了叁個專業的招生團隊,居然壹個學生都沒招到,這是從業多年來機構們第壹次看到的景象,昔日高薪的鋼琴老師們開始自嘲“脫下長衫”,以求自救。
有不少機構試圖降低學費、以價換量,卻收效甚微。有的機構在轉向老年市場後,又因客單價太低而難以為繼,某機構負責人坦言:“壹般老年大學裡,鋼琴課的市價是每人壹年380元,實在沒法教。”
2024年,大陸鋼琴行業迎來寒冬,許多從業者尚存希望。到了2025年寒冬依舊,希望徹底淪為失望,這就引發鋼琴教師的轉行潮。
在這波浪潮中,不少從業者囿於單壹的藝術教育背景,對其他行業知之甚少,再加上鋼琴天然的表演屬性,於是他們將自媒體視為首選賽道。少數“幸運兒”轉型成功,單場直播收入就能超越過去整月教學所得,但絕大多數人最終黯然離場。
另壹部分人則徹底跳出了藝術圈從零開始,有的寄希望於考公家單位編制上岸,有的則投身保險銷售等行業。
2025年僅有46.3%的音樂專業從業者月薪超6000元,多數畢業生需要靠幾份兼職才能維持生計,收入與當初高昂的教育投入不成正比,多年苦練付諸東流。
“我放不下的不是鋼琴這個專業,而是放不下當年父母投入的本錢和原本對這個行業的期望。”這句話是很多音樂生的心聲。
寒流也從下游培訓機構迅速蔓延到上游鋼琴廠商。2025年7月14日,珠江鋼琴發布公告稱,預計2025年1-6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虧損為1.21億至1.57億元。
求生欲驅使廠商紛紛轉型。珠江鋼琴斥資2億成立文旅子公司,布局文旅產業;湖州洛舍鎮的“中國鋼琴之鄉”標語旁,隨處可見“廠房招租”的告示,當地不少廠商已轉型家具制造,鋼琴廠老板的微信名也不得不加上“全屋定制”的標簽。
從機構到工廠,整個產業鏈的蕭條已成定局,行業上下也達成共識:2025年,寒冬更加冷冽。
作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壹向被視為音樂教育市場的晴雨表,它的崩盤意味著整個市場後續的不樂觀。如今,古箏、長笛、聲樂等培訓市場集體遇冷,2025年藝考報名人數更是創下歷史新低,首次跌破100萬,就連央美等名校也面臨招生人數未滿的境況。
“拾年練習,百萬投入,換來的只是壹紙證書。”壹位上海家長的評論道出行業困局的核心,“當藝術教育異化為功利性投資,這場泡沫的破滅早已注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