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7 | 来源: RFI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欧洲在5月初为此举行了多项隆重的纪念活动,亚洲地区的纪念活动则在8月才陆续启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在8月6日和9日悼念80年前在原子弹轰炸下殒命的亡灵。中国则将在9月3日在北京举行大型纪念阅兵活动,并邀请多国领导人出席。如果说欧洲大陆的纪念活动更是痛定思痛中的和解与当前俄乌战争唤醒的集体安全危机意识的话,亚洲的二战结束纪念活动却多年伴随着诸多的杂音。日本国内长期存在的否认或淡化战争罪行的言说,伴随着中国和一些其它亚洲国家对日军侵略或殖民战争中的种种野蛮暴行的血泪控诉。这些不同言说也不断受各种政治原因影响而被放大变形,在一定程度上,令战争留下的仇恨难以化解,令对战争之所以发生、对战争暴行形成机制的梳理与研究难以促成共同的战争记忆和避免战争的共同努力。而新的地区紧张关系正不断升级,新的安全形势构成日本朝野不得不重新思考应对的挑战。本次《印太纵览》专题节目邀请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历史学者兼东亚研究所副所长Arnaud Nanta教授同我们谈谈相关话题。
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议:政治与史学研究的博弈
Arnaud Nanta教授也是日本历史学者笠原 十九司《南京大屠杀》一书法文版的翻译者。这是这本著作首次被翻译成西方文字。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历史中一个极为惨痛的重要事件。笠原 十九司这部书著早在1997年,也就是《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就已经发表。在此书出版近30年后出版法文版意义何在?Arnaud Nanta 教授在采访中简要介绍战后80年来关于这场屠杀的研究的发展指出,关于二战中亚洲战场的研究主要来自中日两国。日本学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且日渐深入。来自中国的相关研究80年代初才真正起步。在此期间,台湾中华民国的史料也陆续解封,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研究的视角与深度。Arnaud Nanta教授指出,笠原 十九司著作的《南京大屠杀》因为广泛挖掘了这些丰富的不同来源的资料,而在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堪称这项研究的顶峰之作。
法广:既然有如此多的历史资料,有如此多的相关研究,如何解释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议始终无法尘埃落定,时至今日仍然困扰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Arnaud Nanta : “我认为,这些争议的本质并不是学术争议,而是政治争议。日本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许不同作者之间会有不同观点,但都承认确有南京大屠杀。争议之所以持续,一方面来自一些否定历史的极右翼团体,另一方面来自从1955年起就几乎一直把握政权的自民党。自民党只在1993-1995年间和2010年-2011年间两次短期失去政权。比如,80年代中期,当时进驻南京的日军将领松井石根的“战时日记“ 发表曾引发争议,因为日记中部分内容被修改了,为的就是掩饰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的大量资讯。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人不是不知道确实有南京大屠杀,他们不是因为不了解真相而否认,而是有意识地、故意地要掩盖罪行,让罪行继续。”
2025年8月6日,伦敦皮卡迪利广场展示艺术家Es Devlin 和 Machiko Weston 为纪念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炸80周年制作的数字艺术作品:我曾看到世界末日。 AP - Kin Cheung
军队不同编制间的明争暗斗是暴行肆虐的重要因素
法广:笠原 十九司在《南京大屠杀》这本书著中特别梳理了各种不同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最终导致大屠杀发生的机制。在战争结束数十年之后,梳理大屠杀得以发生的机制有何意义?当今世界可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获得哪些启示?
Arnaud Nanta :“的确,这本书揭示了历史长河中一些亘古不变的问题。我在2023年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2024年这本书的法文版发表。而自2022年2月起,俄乌战争爆发。2023年底,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也重新陷入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我们都能看到很多的战争暴行指向的是平民百姓。在这个两个战场上,我们都看到本该是纪律严明的军队却丝毫不遵守军事准则,不遵守国际法规,比如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被占领土地上对平民百姓的杀戮。因此,这本近三十年前出版的著作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但我不认为世人从中汲取了很多教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