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7 | 来源: 央视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截至8月7日,电影《戏台》的票房突破3.6亿,“带父母一起看《戏台》”成为不少观众在这个暑期档的观影选择。但在接受采访时,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谈到票房这个话题,他先是说“到这个时候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很快又说“但我们还是有一定自信的”,随后,又觉得表达不够准确似的补充道,“应该说是有相当的自信。”
也许,这就是一个认真做戏的人的底气。
02
骄气
过去20年,中国的喜剧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电影票房喜人,综艺层出不穷,一大批优秀的喜剧演员崭露头角,其中不少已成为如今电影市场的主力军。这段时间,陈佩斯一直在舞台上忙活话剧的事,离这些热闹很远,似乎错过了一个个“热点”和“风口”。有网友为他感到可惜,这种可惜,当然也包括商业上的。
陈佩斯的回复干脆利落,“不可惜,因为我在话剧上有长足的进步。”
在话剧舞台上的持续深耕和长足进步,让陈佩斯养成了一种专业上的“骄气”。
话剧舞台上的陈佩斯
这种骄气,在他推出话剧《阳台》后达到顶峰。《阳台》是陈佩斯于2005年推出的一部舞台喜剧,严谨巧妙的戏剧结构和精炼的舞台手法让它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口碑票房双丰收。陈佩斯曾在一个采访里直言,《阳台》推出的时候,可以说是“轰动京城”。
做完《阳台》的陈佩斯颇有几分“独孤求败”的意思,有段时间,他觉得喜剧这一块,自己已经做到头了,“今后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了,也找不着北了。”那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拄着个树杈拐杖在山里走,边走边念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只有22个字的古诗完美贴合了他当时的心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说那种感觉就是,“十年二十年以后,他们也看不到我这肩后背。”
这种状态,远非“自信”可以形容,事实上,当记者说出这两个字时,他也第一时间予以纠正,“自信好像还有点不够描述,就是身体里、心里头养成了一种骄气,骄人之气。”
陈佩斯的“骄气”是建立在他对喜剧的深刻理解上的。很长时间里,喜剧的艺术价值常常被认为不如正剧和悲剧,但陈佩斯觉得,喜剧也是艺术,而且是更复杂的结构艺术,它需要用虚拟的人际关系、虚拟的性格来生成行动,达到让观众发笑的效果,这是很难的技术技巧,能做到他这一步,很难,也很少。
因为很难很少,所以他“骄得要命”。
《戏台》的出现,打破了陈佩斯“喜剧做到头了”的感觉,扎实到让他觉得,自己前面60年就是为这部戏而活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