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7 | 来源: 央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专家:存在问题,并非严重语病
对于上述帖子提出的问题,不同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人指出,后续修改的“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似乎也有问题。因为录取与入学是双向选择,如果考生不去报到,称他们“学生”就有武断之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
对于第一句“录取你入专业学习”,张三夕认为语句本身“说得通”,但动词叠加导致表述啰嗦。相比之下,“录取你为某专业学生”的表述更简洁,不过原句并非病句;
关于第二句的状语问题,张三夕指出,汉语状语位置相对灵活,“准时于某日到校”的表述虽不算语病,但不符合语言习惯。将“准时”或“按时”调整至“到校报到”前,如“于某日按时到校报到”,会更通顺自然。
他强调,公文类文本应注重简洁明了,避免读起来拗口,此次争议中的表述虽无大错,但确有改进空间。
30年“老问题”突发争议的背后
为何这一纸通知书沿用了30年,到如今才被网友质疑?
其实,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变迁的缩影。30年前,当学子捧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看到“请你准时于x年x月x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的表述时,可能不会纠结其通知书的语句是否完美。这张纸,承载的是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彼时,公众更关注大学“能否考上”,而非 “通知书如何表达”。这种功能优先,也让传统通知书的表述得以延续多年。
长期以来,录取通知书的核心功能就是 “告知”,简洁明了地传递报到信息便完成了使命。这种表达方式,也反映出教育主体之间单向度的关系——大学是录取者,学生是接受者。
但,世易时移,30年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已超越单纯的信息告知功能,其被赋予了更多涵义。
与此呼应,近年来,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各显神通。清华大学的立体校门通知书匠心独运,陕西师范大学仍由数十位教师以毛笔手写通知书传递人文温度,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光胶囊”和书灯礼盒通知书充满历史与人文的厚重感……
这些创意受到了舆论的称赞,也成为大学展示自身形象和输出文化气质的窗口。社会公众也以更高标准,审视其语言表达、设计理念乃至情感传递。
然而,在各高校比拼录取通知书创意“争奇斗艳”的同时,人们却屡次在通知书中发现了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平心而论,相较于一些高校因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而“翻车”的录取通知书而言,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虽引起争议,但并不是语病或差错。
不过,人们对北大本科录取书的“吹毛求疵”也情有可原。这是因为,北大作为我国顶尖高等学府,其一举一动都具标杆意义,备受公众瞩目。网友指出的该表述问题,虽非语病,但公众对北大的期待,本就包含对文字细节和人文精神的高水准追求。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就是因为人们相信,北大不仅能通过治学传授知识,也应在文书质量和文字表达等细节上展现人文素养与学术严谨,体现出类拔萃的“北大水平”。
从这个维度看,这一“语病”争议在30年后浮出水面,也说明虽然大学教育普及度在提高,一些名校在“祛魅”,但公众仍然对顶尖学府抱有高期待:既要有顶尖的学术实力,也要有经得起检视的细节表达;既要致“传道授业”之广大,也要尽“通知文书”之精微。
可以说,这种讨论和参与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随着教育普及和网络发展,人们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围观和讨论,不再只是 “权威文本”的被动接收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展现了应有的胸怀与自省,公众的期待得到了回应,双方的互动也为促进教育进步提供了契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争议”,不妨多一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