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8 | 來源: 金羊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8月7日,中國佛教協會發布《堅持以戒為師 推動我國佛教健康傳承》壹文,文章痛批釋永信“對戒律毫無敬畏之心,放逸懈怠、追名逐利、貪圖享樂,肆意破戒,墮入違法犯罪深淵”。稱其行為“嚴重敗壞佛教教風”,並警示全國佛教界引以為戒。
全文如下:
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嚴重違犯佛教戒律,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的消息,壹經發布,輿論壹片嘩然。釋永信不僅可能面臨國家法律的嚴厲制裁,而且按照佛教因果報應的規律還將承受嚴重的果報。他的所作所為,不僅葬送了個人的法身慧命,而且敗壞了佛教教風,侵蝕了佛教健康肌體,破壞了出家人的社會形象,給佛教的健康傳承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痛定思痛,面對釋永信所犯的嚴重錯誤及其惡劣影響,我們再次深刻體會到釋迦牟尼佛“以戒為師”遺誡的慈悲用心、高瞻遠矚與重大意義。佛教肆眾弟子各有其所應持守的戒律。無論是出家佛教徒還是在家佛教徒,嚴持淨戒都是個人覺悟解脫的根本、生起禪定和智慧的基礎、長養壹切善法與功德的沃土。《佛遺教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圓寂前曾殷重告誡弟子:“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壹安隱功德之所住處。”佛陀苦口婆心的囑咐,清晰深刻地闡明了持戒對佛教徒,特別是出家僧人修行解脫的根本意義,應當永遠為後世佛弟子所銘記和信受奉行。
以戒為師、嚴持淨戒,不僅是佛教徒個人修行解脫的根本,而且是佛教健康傳承的根本,是佛教的命脈所系。《善見律毗婆沙》說:“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持戒不是佛教徒個人的私事,而是關系佛教形象的大事,是關系正法久住的大事,是關系佛教前途命運的大事。如果佛教徒,特別是肩負住持佛法重任的出家僧人,戒律松弛,乃至隨意犯戒、破根本戒,就必然導致整個佛教的腐化墮落,引起社會對佛教的輕視甚至唾棄,最終使佛教走向滅亡。以戒為師、嚴持淨戒,守護佛教的命脈和前途,是每個正信佛教徒,特別是出家僧眾的本分與責任。
“宗教上有造詣”是宗教界代表人士“肆條標准”之壹。對佛教界人士,特別是佛教教職人員來說,宗教上有造詣首先就要以戒為師、嚴持淨戒。202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要求,宗教界要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全面從嚴治教,帶頭守法遵規、提升宗教修為。佛教界推進全面從嚴治教,提升宗教修為,首先就要提升持守戒律的宗教修為。從這個角度說,能否守好戒,不僅體現了佛教界人士的宗教修為,而且體現了佛教界人士的思想覺悟。
重視持戒修行,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中國佛教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倡導、引領全國佛教界堅持以戒為師、勤修叁學。新時代以來,中國佛教協會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教,修訂完善規章制度,健全教職人員懲戒制度機制,依規依戒懲戒違規犯戒教職人員,落實違規犯戒人員通報制度,形成“壹處犯戒,處處受限”的有力震懾。然而,佛教界仍然存在戒律松弛的狀況,佛教教職人員違規犯戒,乃至破根本戒的情況時有發生。如釋永信之流,對戒律毫無敬畏之心,放逸懈怠、追名逐利、貪圖享樂,肆意破戒,乃至墮入違法犯罪的深淵,既斷送個人前途,又令整個佛門蒙羞。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壹方面是佛教團體、佛教活動場所在教職人員管理的制度、機制和具體執行方面仍存在壹些漏洞、短板和弱項,佛教界內部監督機制有待進壹步健全完善和落實;另壹方面是壹些佛教教職人員在佛教修行上放逸懈怠,在自我約束上放任自流,以致動搖佛教信仰、背棄出家發心、不畏因果、無視戒律,徹底喪失了出家人應有的操守。
釋永信的嚴重問題為全國佛教界敲響了警鍾。唯有勇於面對、深刻反省,舉壹反叁、引以為戒,才能把問題和錯誤轉變為促進佛教徒個人修行進步和推動佛教健康傳承的“逆增上緣”。中國佛教協會堅決擁護和支持有關部門對釋永信的依法查處,從釋永信問題中深刻汲取教訓,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教,始終堅持以戒為師,深入挖掘、闡釋、弘揚佛教經典中倡導以戒為師、勤修叁學的內容,向歷代嚴持淨戒、精進修行的高僧大德學習,努力營造學戒、持戒、弘戒的良好風氣,教育引導佛教教職人員深刻認識“以戒為師”的重要意義,像愛護眼睛壹樣守護戒律,進壹步健全完善教職人員監督管理制度機制,堅決懲戒違規犯戒教職人員,堅決清除教職人員隊伍中的害群之馬,堅定維護佛教健康肌體和清淨莊嚴形象,推動我國佛教健康傳承。-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