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8 | 来源: 看理想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为了让生产出的商品尽快卖出去,实现经济循环,有些资本家率先采取了涨工资、降工时的做法,比如美国的亨利·福特。在福特制确立之后没多久,美国在国家层面推行8小时工作制,让打工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不会对打工人的自由时间坐视不管。强硬的做法是无视劳动法,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相对聪明的做法则是调动工人的消费欲。
《活死人黎明》
资本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或者剩余价值,虽然减少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损失,但是卖出更多商品、加速生产进度,可以弥补损失,甚至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资本家就要千方百计地引诱全社会的工人在自由时间内多多消费,从而让机器转得更快,也让自己赚得更多。
广告在当代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就在于,资本家需要广告来轰炸打工人,调动、甚至制造他们的消费欲,让打工人通过眼花缭乱的差异化商品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在文化层面,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是即时满足的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的商品越来越不耐用,得经常更换,因为生产商采取了有计划的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策略,让商品更容易损坏,而且还没有办法维修。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灯泡:灯泡的使用寿命原本有2500小时,后来被人为缩短到1000小时。这样就保证人们有更多的消费需求。现在的手机电池大都不可直接拆卸,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引导消费者在电池报废的时候,直接更换手机。
当代消费主义文化强调即时满足、欲望的放纵、不羁的个性,这和工业资本主义初期强调工人要禁欲、要守纪律、埋头苦干的社会风气不一样,但只是局限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一旦进入工作场所,打工人就要接受老板的管理,服从工作场所的纪律。
打工人依然要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依然要勤劳、有干劲。而且相较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劳动者,当下的打工人,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打工人,不光要拥有工作所需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还得培养工作场所需要的特定社会性格。
比如,面对领导、客户时要有眼力见儿,对老板和公司要忠诚,认同公司的文化,表现出职场上的宜人性。哪怕是没有稳定工作的打工人,也得习得这种工作品格。
相比于“消费自我”,哪怕打工人的工作变得不稳定了,打工人的“工作自我”在生产空间待的时间更长,受到的规训和“管教”更多,受到工作的影响也更大。也就是说,当下打工人的自我或者说社会身份在更大的程度上被工作所塑造。
因此,消费主义只是当下社会的表象,生产主义才是本质。
虽然生产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上没有那么重要了,第三产业成了就业的增长点,消费活动更加五花八门,但是资本增殖和生产主义是资本主义那个不变的因素。资本增殖和生产主义需要打工人“更好的”工作自我。
从根本上说,社会通过生产得到组织,我们的自我或者说社会身份也主要通过工作得到塑造。虽然消费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我们的社会不能称为消费社会,还是应该称为工作社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