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8 | 来源: 看理想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当然,打工人之所以拥抱消费主义,也不全是因为广告的诱导和操纵,也因为打工人需要通过消费来安慰自己。很多打工人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也没有办法从这些工作中获得意义感或成就感。
很多人会想,工作很艰辛,只能忍着,等不工作的时候在生活中对自己要好一点。而“对自己好”的主要途径,就是消费。比如说,有些人会购买各种不太必要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和自己的房子,有些人会花大价钱去购买奢侈品来犒劳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只有从“工作自我”切换到“消费自我”的时候,打工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自己有做选择的自由。
马克思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说,工人运用人的机能也就是工作的时候,因为缺乏自由自主,所以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而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也就是吃、喝、生殖,还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除了自我安慰的目的,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攀比心。一方面我们被远处的广告所引诱,另一方面,我们被“近处”的邻居和同事刺激,总怕自己落在后面,怕新买的鞋子、衣服没有品味,怕新买的车子够不上档次。
这种攀比心也会激发我们的不满足感,想要通过购买和升级消费品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
这种消费主义当然是有问题的。消费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和自由是转瞬即逝的。橱窗和购物车里的商品永远是最美好的,一旦到了我们手里,很快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变得平平无奇。
消费主义造就的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的消费者,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认为,生活总是缺乏某些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满幸福。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总是找不到这些东西,总是在没完没了地寻找。
有研究指出,如果一个人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过于强大,就会过度看重占有,很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看来,现代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行为规范,一方面要专心工作,不要分神或者胡闹,这是雇佣劳动的规矩,也是必须被内化的法则;另一方面,休闲时间应该跟工作不一样,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效率。
工作是全情投入的,所以休闲的时候是精力涣散的,不能太耗费精力。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里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所谓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主要通过消费性的“休闲产业”得到满足,比如逛商场、逛购物网站、看电影、打游戏、观看各种比赛和演唱会、出门旅游等等。
这就意味着,自由时间内的休闲活动基本都是消费活动。
《极度空间》
02.
自由时间的工作化
自由时间的消费化同时也会带来自由时间的工作化。当我们不断追求更多的消费品,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购买力。为了提高购买力,就会主动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更加努力地赚钱。
就这样,很多人陷入了工作-消费的恶性循环:主动压缩自己的自由时间,把一部分自由时间变成工作时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剩下的自由时间转变为消费活动的时间。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遵循努力工作、尽情玩乐的原则,在自由时间通过高消费和强烈的娱乐刺激来补偿工作时的付出,这是一种看起来非常充实的生活方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