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9 | 來源: 聯合早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房市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房地產的低迷,正持續向產業鏈深處傳導:有人裁員,有人破產,有人甚至走到絕境。但壹切跡象都顯示,政策方向不會掉頭,房地產不會再有第贰春。多個行業收縮、整合、蛻變,帶來陣痛,但無可回避。
“2022年12月7號,我關停了公司直營的門店。”
對於公司最後壹家店關門的時間,吳英傑脫口而出,沒有壹秒遲疑。他壹邊說,壹邊翻動手機,記者很快就收到了幾拾張他曾經的門店照片。
今年41歲的吳英傑,20歲出頭便在廣州和佛山壹帶承接家裝塗料工程,做過單棟別墅塗裝,也接過青島萬科城這類大型項目的塗裝。
2020年初,冠病疫情初期的封控讓許多裝修訂單停擺。第壹波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得到控制,各地解封,經濟活動快速恢復。吳英傑沒想到,公司訂單突然翻了壹倍。“客戶下單都特別果斷,感覺是解封後的報復性消費”。
而他現在回想,那壹段時間的繁榮,是行業陷入長期低迷前最後的“回光返照”。
宏觀數據也反映了這波高潮:2020年廣州出讓146宗經營性用地,總價2465億元(人民幣,下同,441.69億新元),成交金額和建築面積均創下歷史新高,市內房價突破每平方米3萬3000元。全國房地產投資額首次超過14萬億元。吳英傑說:“那時候大家還相信,房價只會漲不會跌。”
但政策卻已在降溫。這年8月,中國央行、住建部和12家房企召開座談會,劃定了房企負債率的“叁條紅線”,拉開了行業去杠杆的序幕。
中國房地產危機拖累了上下游的家裝、家具、建材等行業。圖為廣州壹名工人在進行別墅塗裝。 (受訪者提供)
接下來的兩年間,恒大、碧桂園等龍頭房企相繼爆出財務危機,資金鏈斷裂導致大量項目無法按期交付,裝修需求也隨之銳減。
找吳英傑做展廳的地產商明顯減少,原本准備豪裝壹番的別墅業主也開始猶豫是裝修還是賣掉脫手。疊加疫情反撲、地方封控重啟,吳英傑原本簽好的訂單也被迫推遲或取消。
吳英傑說:“2022年是真正的轉折點,我們的訂單從每月伍六拾單掉到只有零頭……很受傷。”他大批裁員,百人團隊留下不到10個人,廣州17家店全部關閉,也包括自己最喜歡的、在番禺的旗艦店。“這是我花了150萬精心裝修的,關了心疼,可不關又是壹筆房租成本。”
2022年是中國房地產投資高歌猛進20年後首次出現收縮的壹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在2021年達到14.7萬億元的歷史峰值,隨後連續下滑,2024年降至10.02萬億元,叁年縮水超4萬億。
這場房地產危機,外界往往聚焦在恒大、碧桂園等房企爆雷時刻,但對業內人士而言,壓力仍在壹圈壹圈地向外傳遞。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辛怡然說,中國房地產行業近年來經歷了漫長的低迷,至今尚未完全企穩。今年以來,房地產投資、房價和壹手房銷售等領域出現更深度的下跌,表現持續不及預期,這不可避免地會對相關行業產生更不利的影響。
去年2400多家建築企業倒閉 過去半年逾百家裝修公司破產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受訪時說,房地產的產業鏈極長、極深、極廣。從壹塊地、到壹棟建築,再到居民壹套新房,中間不是單個產業,而是壹整套系統。系統中的關鍵環節有問題,關聯方就會承壓。
今年4月,裝修界的獨角獸“住范兒”資金鏈斷裂爆雷,上海總部因欠租人去樓空,800多個工地全面停工。7月,有近百家分店、24年歷史的廣州家裝企業靚家居被爆資不抵債,年僅53歲的創始人曾育周墜樓身亡,公司在隔天宣布結業。
行業媒體“家居新范式”統計,上半年超過百家家裝企業破產清算。
深圳市龍崗區的龍興聯泰家居城在周末也拾分冷清。圖攝於8月3日。(當地讀者提供)
家具業也接連傳出壞消息。中國最大家具賣場居然智家的董事長汪林朋4月被留置調查,7月在家中不幸身故;另壹巨頭紅星美凱龍創始人車建興5月被立案調查後,至今沒有消息。
家裝、家具業的寒意連帶影響了上游的建材、建築。去年1至11月,約有2400多家建築企業破產重整。
顧清揚指出,房地產行業的系統在過去30年中承擔了多重角色,是固定投資、居民投資的大頭,也貢獻了地方財政、帶來居民財富效應。“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在高峰期對經濟的貢獻約30%,壹旦收縮對經濟拖累會非常明顯。”
他說,從周期來說,也許已經過了房地產對經濟拖累最嚴重的時候,但上下游產業鏈的板塊,負面影響仍在擴散。
以廣東為例,廣州、佛山壹帶多年來受益於房地產擴張形成的產業集群,許多城市都有成熟的泛家居產業,如佛山和東莞的家具、中山的燈具、潮州陶瓷等……過去兩年卻因樓市收縮,需求大減,拖慢整體經濟增長。
廣東省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僅3.2%,連續第贰年未實現目標,今年上半年增長4.2%,也低於5%的目標。業內人士認為,廣東今年能否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在於樓市能否站穩。
顧清揚說,中國樓市尚未完全止跌企穩,系統性拖累的解決還需要時間。
今年3月,他去了廣州的中國建築博覽會,看到許多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並沒有在坐等房地產恢復,而是選擇通過各種方式發展:降本、智能化、出海……過程是掙扎的,也難免有陣痛,但相信最終能轉型成功。
老家在廣東中山、多年來在北京經營家裝燈飾的孫浩(化名,45歲)說,指望不了發大財,但要活下去還是有辦法。
他說,今年客戶的裝修預算普遍縮水。買了120平米、叁室兩廳的房主,兩年前預算至少50萬,現在可能30萬。“消費者要求沒降低,但更實際了,希望壹塊錢分成兩半花”。
“內卷”幾乎避免不了。孫浩說:“需求就那麼多,經銷商怕顧客跑了,工廠怕經銷商跑了,從出廠價就開始降。”他強調:“都是主動的,不是被逼的。”
卷價格還不算,服務上也要發力。孫浩說,公司的客服、設計師基本上是24小時待命,不敢遲復客戶信息。
人人都談論出海,孫浩也嘗試拓寬銷售渠道,上個月已經和TikTok的泰國直播公司合作了兩次。不過,他發現“外貿也卷,價格壓得更狠,利潤還不到15%。”
訂單猛增日子已結束 業者:須習慣“微利時代”
吳英傑的項目利潤也壓縮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他說:“現在是‘微利時代’,能賺壹點是壹點。像以前那種房價飆漲、訂單猛增的日子,過去了。”
說到關店他還是難免心酸,但“至少後來證明是及時止損了,心裡好受多了”。
他說,自己還是對未來有信心,現階段只是練“龜息大法”——壹邊小規模接單維持生意,壹邊拿出部分積蓄到惠州老家投資民宿。“現在大家容易抑郁,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開心壹點”。
孫浩也堅信消費者需求依然存在,只是發生了變化。他說,以前每家的客廳都要有壹個大吊燈,水晶的、銅藝的,巴洛克風,“那就是經濟上行的美”。
現在流行極簡風,去掉多余裝飾的吸頂燈才是銷量最大的產品。孫浩覺得,注重實用、科技感和性價比,沒什麼不好,“時代變了,人也要順勢而為”。
學者:樓市難有第贰春 決策者不會走回老路
當前房地產危機尚未出清,上下游影響擴散,關稅戰又步步緊逼,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沉重挑戰,呼吁大規模救市的聲音壹直不斷。
即便如此,中國政府依然沒有祭出大規模的政策,而是采取降低房貸利率、推出“白名單”房企、保交樓等更具針對性的托底手段,來達到“止跌企穩”的目標。
學者認為,中國房地產庫存嚴重過剩,可能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完全消化。圖為建築工人7月15日在上海黃浦區街坊地塊舊城區改造項目進行房頂鋼筋捆扎作業 。(新華社)
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中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強調“內涵式”發展,不再重擴張。
受訪學者認為,壹切跡象表明,盡管難熬,但中國政府不會再回到靠房地產驅動增長的老路上。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鄧鋼受訪時說:“中國的房地產作為壹個曾經的經濟發動機,已經熄火了,不能再承擔經濟增長的引擎功能”。
鄧鋼指出,中國房地產庫存嚴重過剩。在人口增長減緩、收入預期轉弱的情況下,房地產庫存可能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完全消化,最終庫存都會變成債務而非資產。“中國的決策者也清楚看到這壹點。”
在上海的獨立經濟學者、摩根士丹利前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受訪時也也研判,中國的房地產是不會有第贰春的。他說,中國領導人2013年就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已經明確了房地產的定位。
謝國忠指出,今年以來壹些地方政府重新啟動土地出讓,是為了穩住購房者情緒、減少拋售壓力,避免硬著陸。但這不意味著房地產政策轉向,“房地產正在變成壹個普通的民生產業,這個方向不會變”。
作為最早警告中國房地產泡沫的經濟學家之壹,謝國忠說,泡沫最終到中國劃定叁條紅線才破裂,因為背後是“非市場力量”在支撐——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分依賴、成為了樓市的“莊家”,給經濟、社會發展都帶來了很多問題。
若出手救開發商 只會埋下更多雷
謝國忠說,當前中國高層政治穩定,也更傾向做長期規劃。在他看來,房地產泡沫帶來了巨大的不良資產、債務,威脅金融體系。如果出手救開發商、或搞大規模刺激,只會埋下更多雷。
壹些人認為,政府仍然需要房地產蓬勃發展以支撐土地財政。謝國忠指出,過去地方花了大筆錢去做基建工程,但當前中國的基建已經很完善,中央對地方的要求也已經改變,未來地方到底需要多少預算去發展,需要重新思考。
此外,也不能排除未來中國會考慮通過房產稅等來擴大稅基的方式,增加地方收入的可能性。
謝國忠認為,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沒有像日本當年那樣陷入長期低迷,也讓中國政府有信心保持當前的調整節奏。
他說,中日情況不壹樣,中國的拆遷房占比大,多數普通百姓沒有債務,房貸更多由城市中產背負,房地產對財富效應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中高端消費減少上,對月收入1萬元及以下人群來說,消費影響不大。
另壹個原因,是中國不像日本那樣止於修復舊秩序,而是以科技突破為關鍵,提升生產力,重構壹個全新的經濟體系。他說:“中國是不回頭看的。”
中國經濟未來不能靠 單壹行業當萬能引擎
中國經濟增長要換擋已是共識。過去幾年,市場也頻繁討論,誰能替代房地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汽車產業被寄予厚望。但與房地產相比,汽車難以復制房地產帶來的“財富效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過去30年非常特殊,房地產帶動了土地財政、提供了家庭投資方式、擴大了財富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沒有單個產業能“替代”房地產。
但他強調,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是“新質生產力”推動包括新能源車、芯片、人工智能多個產業發展,逐步取代房地產過去所承載的投資功能與增長角色。他說,中國經濟未來不會也不應依靠單壹行業充當“萬能引擎”。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鄧鋼則更進壹步提出,中國經濟換擋的真正問題在於,中國經濟結構是外向型的,壹旦外需下滑,無論是車、太陽能、船,都可能陷入過剩困境。
鄧鋼解釋,中國制造業能力全球頂尖,但需要通過物美價廉來贏得市場。這種模式會迫使中國供應鏈不斷壓縮成本,企業盈利艱難,也沒有居民財富效應。而且,壹旦國際市場受限,就難逃產能過剩困局。
“房子是不能出口的,建多了只能自己消化;汽車可以出口,可如果受到國際限制,壹樣會出現過剩問題。”
鄧鋼說,中國能在科技上突破圍堵,也能吃苦創新……可壹旦涉及到要出口才能盈利的經濟增長模式,就要打個問號。
他認為,要解決這壹問題,仍需充分釋放國內市場的消費潛能,進行收入分配改革、為民生托底,讓人們敢花錢,才能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他說,中國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不匹配,拿掉房貸、教育、養老、醫療等兜底錢,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並不多。
“房子也好,車子也好,如果中國勞工可以爭取更高工資、要求更多生活福利保障、收入整體提高,那就都不過剩了,因為建房子的人,能買得起房子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