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9 | 來源: 聯合早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房市 | 字體: 小 中 大
壹些人認為,政府仍然需要房地產蓬勃發展以支撐土地財政。謝國忠指出,過去地方花了大筆錢去做基建工程,但當前中國的基建已經很完善,中央對地方的要求也已經改變,未來地方到底需要多少預算去發展,需要重新思考。
此外,也不能排除未來中國會考慮通過房產稅等來擴大稅基的方式,增加地方收入的可能性。
謝國忠認為,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沒有像日本當年那樣陷入長期低迷,也讓中國政府有信心保持當前的調整節奏。
他說,中日情況不壹樣,中國的拆遷房占比大,多數普通百姓沒有債務,房貸更多由城市中產背負,房地產對財富效應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中高端消費減少上,對月收入1萬元及以下人群來說,消費影響不大。
另壹個原因,是中國不像日本那樣止於修復舊秩序,而是以科技突破為關鍵,提升生產力,重構壹個全新的經濟體系。他說:“中國是不回頭看的。”
中國經濟未來不能靠 單壹行業當萬能引擎
中國經濟增長要換擋已是共識。過去幾年,市場也頻繁討論,誰能替代房地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汽車產業被寄予厚望。但與房地產相比,汽車難以復制房地產帶來的“財富效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過去30年非常特殊,房地產帶動了土地財政、提供了家庭投資方式、擴大了財富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沒有單個產業能“替代”房地產。
但他強調,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是“新質生產力”推動包括新能源車、芯片、人工智能多個產業發展,逐步取代房地產過去所承載的投資功能與增長角色。他說,中國經濟未來不會也不應依靠單壹行業充當“萬能引擎”。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鄧鋼則更進壹步提出,中國經濟換擋的真正問題在於,中國經濟結構是外向型的,壹旦外需下滑,無論是車、太陽能、船,都可能陷入過剩困境。
鄧鋼解釋,中國制造業能力全球頂尖,但需要通過物美價廉來贏得市場。這種模式會迫使中國供應鏈不斷壓縮成本,企業盈利艱難,也沒有居民財富效應。而且,壹旦國際市場受限,就難逃產能過剩困局。
“房子是不能出口的,建多了只能自己消化;汽車可以出口,可如果受到國際限制,壹樣會出現過剩問題。”
鄧鋼說,中國能在科技上突破圍堵,也能吃苦創新……可壹旦涉及到要出口才能盈利的經濟增長模式,就要打個問號。
他認為,要解決這壹問題,仍需充分釋放國內市場的消費潛能,進行收入分配改革、為民生托底,讓人們敢花錢,才能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他說,中國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不匹配,拿掉房貸、教育、養老、醫療等兜底錢,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並不多。
“房子也好,車子也好,如果中國勞工可以爭取更高工資、要求更多生活福利保障、收入整體提高,那就都不過剩了,因為建房子的人,能買得起房子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