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0 | 来源: 小莜读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拿到自主权后,王扶林干了件大胆的事——他琢磨着《三国》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搞出个"总导演+分集导演"的法子。他自己当总舵手,管着整体风格、历史考据,再把蔡晓晴、张绍林等五个导演拉过来,每人负责一部分戏份:
这么一分,每个导演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使劲琢磨,结果您猜怎么着?每一集都有亮点,文戏透着智慧,武戏看得人热血沸腾,连转场都衔接得严丝合缝。后来好多导演都说,这法子看着简单,其实难在王扶林能把大家捏到一块儿去,既不跑偏又不重复,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
当然了,这版《三国》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最让人念叨的就是换演员这事儿,赵云前前后后换了三个演员,年轻的时候英姿飒爽,老了之后满脸皱纹,虽说看着符合年龄,可刚看顺一个又换一个,总有点别扭。还有魏延、鲁肃,也都换过演员,据说当时是因为拍摄周期太长,前后拍了四年,有些演员实在等不起,只能换人。不过话说回来,换的演员也都挺靠谱,演技在线,就是观众得慢慢适应。
可不管咋说,这版《三国》绝对是经典里的经典。就冲王扶林那份较真劲儿——为了一句台词查五本史书,为了一个镜头等三天合适的光线,为了演员的服装亲自去博物馆看文物——这戏就差不了。现在的电视剧拍得快,三个月就能拍完一部,可哪有这种慢慢打磨的味道?有时候我就想,为啥老片子耐看?不是因为技术多先进,而是因为拍的人用了心,把自己当成了历史的传话人,这种敬畏心,比啥都金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