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0 | 来源: 加美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本文刊发在金融时报观点,作者吉莉安·邰特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兼编辑委员会成员。
上个月,特朗普推出了他口中的“大美丽法案”(BBB),然后批评者援引华盛顿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数据进行抨击。
原因在于,CBO负责预测美国的长期财政前景。即使在这项包含数万亿美元减税的BBB措施之前,CBO的基准情景——假设政策和基本面不变,就预测债务会从目前占GDP的100%跃升到2055年的156%。
不过,有一个至关重要却鲜少被注意的附加条件在当下尤其重要:尽管CBO的基准预测总是引发关注,但最近还给出了另外八个预测,显示在基本面变化下的不同结果。
其中一些更令人担忧,比如,如果利率每年比CBO的基准预测高5个基点,债务将超过200%。不过也有不那么糟的情形:如果人工智能推动年生产率增速比CBO预测高0.5个百分点,债务将会稳定在GDP的113%左右,即便不采取紧缩政策。
这很糟,但不是灾难。而且虽然CBO的报告并没有将此完全归功于AI,但这个机构过去曾高度评价这一技术对生产率的推动作用。
“AI可能解决美国的财政问题。”私募资本集团阿波罗这样表示。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吗?
或许吧,因为至少有三个理由值得质疑这种乐观态度。
首先,历史表明,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往往无法预测。例如布鲁金斯学会指出,1995年至2005年间,生产率年均增长约3%,这可能得益于数字化。但在2005年至2022年,这一数据仅为1.5%,在1973年至1995年间同样低。
1987年,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就感叹,计算机“无处不在”,但生产率数据中却找不到踪影。
其次,这种不均衡的效果,往往源于企业在采用创新上的差异。牛津经济研究院认为,这种差异在AI时代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第三,即便生产率确实提高,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摩根大通和IMF认为,到2034年,AI可能取代美国一半的工作岗位。
如此规模的冲击历史上也出现过,比如工业革命或农业革命。但当时的冲击是缓慢发生的(摩根大通估算,互联网、电力和蒸汽机分别用了15年、32年和61年,才对生产率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各国政府推出了重大的政策改革,比如普及教育和建立福利国家。
然而这一次,摩根大通认为,AI可能只需7年就会改变生产率。而到目前为止,白宫并没有表现出在制定积极、合理的产业和社会政策以抵消人类成本上的准备。
风险在于,AI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冲突,从而削弱增长,破坏财政改革。
不过,乐观派也有对这三点的回应。近来的生产率数据之差,意味着即便是小幅的变化,也可能显着改善统计数据。
摩根大通预计,到2034年,AI将“仅仅”带动增长约10%,而高盛和普华永道则分别预期提升15%和20%。
此外,企业对创新的反应不均衡,也未必是灾难。麦肯锡最近一份报告指出,真正决定国家是否增长的,是少数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是否采纳创新,而不是平均水平的变化。
第三,尽管当前特朗普政府至今未能像新加坡那样拿出连贯的AI发展政策,但未来的政府可能会做到。毕竟,科技界如今与华盛顿的联系更紧密,而特朗普的执政经历表明,所谓“奥弗顿窗口”——公众讨论政策的范围——可能会迅速变化。-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