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1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深夜八卦 | 字体: 小 中 大
蛋蛋明明觉得,自己“够瘦了”“不想减了”,但社交媒体会不停地给她推送“减肥日常”“一米六,80斤”等内容。那些帖子里的人,体重已经低得吓人,却还在喊着要减,“搞得我很焦虑,又想继续减下去。”蛋蛋说。这些社交媒体上制造的身材焦虑让她不敢吃,但不吃心情又会非常差。唯一“两全其美”的方法只有催吐。
蛋蛋曾经也不理解社交媒体上那些瘦骨嶙峋的“ED妹”,但当她自己也瘦到70多斤时,她才明白,“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这样不健康,但只要看到那个体重秤上的数字涨了,我觉得非常难受,像是强迫症犯了一样,想赶紧把它减下去。”她停顿了一下:“更多ED都是陷在这个里面,盲目追求体重秤上的那个数字。其实我们也知道,瘦已经不美了。”
受访者颜笑是某社交媒体上一个热门的进食障碍症博主。平时,她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患上进食障碍之后的经历。她在一篇笔记中写道:“对变胖的恐惧,或者说对未来未知事情的担忧,伴随着这吃下去的食物一同填满了我的身体。”
02
“美”的反噬
ED女孩们的交流群里,记录着进食障碍带来的各种身体创伤:有人长期催吐,胃酸倒流腐蚀牙齿和嘴角,经常牙痛和溃疡;有人为了缓解反酸,不得不常年服用抑酸药,因此承受药物带来的乏力头晕等副作用;有人因暴食引发胃出血;还有人因为长期极端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提前绝经。
蛋蛋在采访中提到,节食让她心情“极其的差”,不想社交,甚至“不想上课”。学业压力大时,她“心情变差”就会吃东西,吃完又陷入深深的“后悔”。这种对食物、体重无休止的纠结,本身就是巨大的心理消耗。
小凉也提到自己患上进食障碍之后,“心理上总会很煎熬”,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容貌焦虑和追求完美的强迫倾向。
多项医学研究表明,进食障碍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显着增高,营养不良、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功能低下)以及长期的心理社会压力是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进食障碍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高/《女心理师》剧照
因为进食障碍,24岁的受访者落落在大学患上了抑郁症。她形容那时的自己“每天都很想死”,像“尸体一样”躺在床上,“动都不太动一下”,不吃饭、不洗漱、不思考,对那段时光甚至“没有太多记忆”。
抑郁打乱了落落原本正常的生活节奏。她说,自己属于大学专业的试验班,学习强度很大,课程难度也比较大,但疾病让她“没有精力学习”甚至“不想参加考试”。大二最严重的时候,她“根本就不想去考试”,甚至在期末考试期间失联。最终,在疾病和学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落落在大二时选择了休学,在家休养了一年。
变得更加孤独,也是女孩们患上进食障碍之后的常态。蛋蛋在节食时期总是“想不自觉地去拒绝一些社交”。进食障碍让她变得更加敏感,会因为朋友间一句关于体重的玩笑陷入内耗;和朋友聚餐时,她也会不自觉地观察“这一桌人每个人吃了多少东西”,下意识地比较“我和别人谁吃得更多”。在这种时刻紧绷、无法放松的状态下,她享受不到一点社交的快乐。
蛋蛋向父母坦白了病情,她认为父母“很包容”,不会逼着她吃饭涨体重,也不会逼她去看医生,而是努力“用我的方面去思考问题”,试图用关心帮助蛋蛋康复。但她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父母能做到的只有“包容”而非“理解”。“正常人是没法理解ED的。”蛋蛋说,“你永远无法和一个不焦虑身材的人解释,为什么吃了一块蛋糕会痛苦得想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