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1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深夜八卦 | 字体: 小 中 大
正常人很难理解多吃一口的罪恶感
“正常人很难理解,那种多吃一口就会有强烈罪恶感的情绪,那种站在镜子前反复打量自己、怀疑自己、嫌弃自己的执念,那种明知道再瘦也不快乐,却依然停不下追求更瘦的冲动”,蛋蛋说。这种无法被真正“看见”的感受,往往是最深的孤独。
03
退群
现实世界中,关于ED的认知仍停留在“她们太作”或“太瘦了”之类的刻板印象里。社交支持的断裂和不被理解的孤独,让女孩们更容易退回ED群体建立的“理解”世界中。
为了寻求共鸣,小凉加入过一个“互相监督”的群聊。这是一个ED女孩抱团、同时对外界很警惕的群组。不少群聊设置了审核,进去需要出示自己的进食障碍确诊证明、日常催吐照片等。大部分群聊都要求“正常人勿进”“男生勿进”。
起初,小凉以为这是一个大家互相提醒、积极戒吐的康复群。但很快发现,“群里根本没有人分享和康复治疗有关的内容”,反而成为了“暴食照”“体重照”和各种外卖拼单的分享基地。
然而,即便这样,小凉在当时也没有选择退出群聊。因为群里都是“和她一样的人”。
虚假的“理解”让女孩们找到了共鸣感/《我的瘦身日记》剧照
在这里,焦虑固然存在,但那份“被理解”的共鸣感,在现实中却难以获得。“我想退群,但没有。”小凉说,“因为现实中没人懂我”。这种虚假的“理解”不仅没有让女孩们康复,反而加剧了心理依赖。她们把体重、饮食和催吐打卡当作沟通方式,失去了“语言交流”的能力。
在社交媒体上,“瘦身”“身材管理”作为一种“流量焦虑”,也在反复侵蚀恢复期女孩的意志。“平台机制是康复期的绊脚石。”蛋蛋回忆说,“我没有想浏览ED的相关内容,每次刷到这种帖子都会点击‘不感兴趣’,但它就是会喂给你,看到这种帖子我就又会开始焦虑。”平台的推荐机制像一只缠人的手,总能在她最想逃开的时候,把她重新拽回那片熟悉又危险的水域。
落落是南风窗接触的采访对象里中走得最远的一个,她退出了所有ED群、关闭社交媒体通知,和父母一起参与了DBT(辩证行为疗法)团体治疗。她表示,因为ED患者总是时不时被疾病思维干扰,所以靠个人力量恢复正常的饮食模式是很困难的。恢复的过程是要度让一部分权力给父母,只有借助外部力量,在饮食方面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制管控才会康复得更加彻底。
“我现在已经不催吐了。”她说。但当她看到高中时期的照片,还是会冒出“那时候真瘦”的念头。“你知道那种瘦不健康,但你又忍不住觉得:是不是那样才是我最好状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