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1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深夜八卦 | 字体: 小 中 大
一旦开始改变,就需要否定体重数字以及潜藏其后的逻辑思维和价值体系/《追光的日子》剧照
这也是她们在康复过程中最难跨越的心理障碍。曾经贴在“瘦”上的标签太多:“自律”“美丽”“成功”,甚至是“值得被爱”。寻求康复,也就意味着摒弃她们赋予“瘦”的一切价值和意义。改变等于祛魅,要否定的不只是体重数字,还有这些潜藏其后的逻辑思维和价值体系。
“不是我们不想变好”,蛋蛋说,“只是这个圈子,好像并不真的允许我们轻松地变好”,反而在纵容他们沉溺于过度节食和畸形审美之中。
04
走向康复
“她不是医生,但她说的话我愿意听。”蛋蛋说的,是那个曾和她一起打卡的朋友,一个比她更早患上进食障碍、更早住院、但也更早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的女生。
她们之间的打卡没有奖惩制度,也没有强制措施,只有一句简单的“今天你没吐啊,很棒”。这种朴素的鼓励却意外地有效。“她不说教,她也不是正常人,但她的存在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蛋蛋解释道,“她从来不会说‘你不可以暴食’‘你必须吃干净’。她只是说,‘没事,今天没控制住也不代表你失败了’。”蛋蛋的声音轻了下来,“她不评判我,也不逼我康复”。
相比那些社交媒体里“加油姐妹”“坚持打卡”这类口号式话语,这种温和而坚定的理解,才是真正支撑她慢慢往外走的力量。
蛋蛋没有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她也知道那可能是更系统的方式。但在大部分“正常人”都无法理解ED的现实中,她所依赖的,就是这个“虽然自己也没好透,但比我清醒一点”的同伴。
韩国女星IU曾经在采访里讲述自己暴食症的康复经历
今年年初,小凉逼自己退出了群聊,删除了ED相关的收藏和关注,也减少了社交平台的使用频率,因为她意识到,离开“病态的共情圈”是康复的前提。“我不再看了”,她说,“我不想让它们成为我的日常。”
落落在康复之后在社交平台上创建了自己的账号,不定时发布治疗康复的经验帖,想要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到更多还在被ED困扰的女孩。
虽然康复很难,但三个女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改变并非毫无希望。
“进食障碍患者追求的并不是身材,而是归属感、人与人的联系和关爱,她们希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来自美国的进食障碍治疗师Ashley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视频表示,进食障碍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治疗需要首先解决心理和情绪问题,而后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