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1 | 来源: 冰川思想库 里约热泪奴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03
同样,为了“稳定”,在一些具体冲突中,教育主管部门多半会选择牺牲当事教师的权益。
曾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一名女副校长,在课堂上与学生对骂的视频在网上流转。大致情况是,该副校长张某某让学生于某某不要在走廊大声喧哗,影响教学环境,于某某未予理会途径直回到教室。张某某追到教室门口让其出来,两人随后发生语言冲突,并导致激烈对骂。
当地纪委认为副校长张某某存在辱骂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行为,依据相关规定,决定给予张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建议县教育局作出免去其副校长职务、调离该中学的组织处理。同时,追究该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直接领导责任,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追究分管全县师德师风工作的教育局副局长的领导责任,给予诫勉谈话处理。
一场对骂,一口气处理了三个人,也算得上雷厉风行。这处理结果是否妥当另当别论,就当事副校长而言,尽管当地人反映其为人正直,敢于负责,但在教学场所公开与学生对骂,确实有辱斯文,受到相应惩处也不算太冤枉。
不过从报道看,那个违反学校相关纪律并辱骂老师的当事学生,却并没有受到必要惩戒。这给学生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那位与学生对骂的副校长撂下一句话:“老师不当了也不能惯着你!”问题是,多少老师有这样的“血性”与勇气?老师战战兢兢,该管的不敢管,最终受伤的不是孩子吗?
医生呢?对医生群体的敌意,让一些医生因恐惧舆论而过度保守治疗,最终受伤的往往是患者自身。
众多类似悲剧警示我们,相关部门在处理纠纷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程序,不偏袒任何一方;于公众而言,更需要警觉的是,舆论场上“弱者即正义”的朴素情感,一旦被情绪洪流裹挟,极易异化为对“标签化强者”的系统性污名。
每一次公共事件,我们应警惕“强弱”标签的思维惰性,追问事实而非预设立场,探究制度而非归咎个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