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1 | 來源: 科普中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貪睡鬧鍾行為按星期幾分布,A表示平均貪睡鬧鍾使用次數,B表示平均貪睡鬧鍾使用時長
更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了壹類反直覺現象,那些每晚睡眠不足 5 小時的人反而更少貪睡。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這類人早晨通常面臨不可推卸的責任,如照顧孩子、趕早班車、出門工作等,根本沒有再睡壹次的空間。
相反,那些每晚睡眠時間超過 9 小時的人更傾向於在醒來前貪睡,這可能代表著他們處於補覺階段,或者身體正經歷某種恢復狀態,如感冒、疲勞或心理壓力後的修復反應。
反方觀點
貪睡可能打斷大腦的“黃金修復期”
雖然再睡幾分鍾聽起來像是對自己溫柔以待,但在不少睡眠專家看來,這種習慣可能正悄悄削弱我們最寶貴的睡眠階段。
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睡眠研究者麗貝卡·羅賓斯(Rebecca Robbins)博士團隊指出,清晨即將醒來的階段,是整晚睡眠中最富含快速眼動睡眠(REM)的時段。REM 睡眠不僅與夢境相關,更是情緒調節、學習記憶整合、神經連接重塑的重要時機。
然而,每壹次被鬧鍾強行喚醒,再迅速回到淺睡狀態,都會打斷這壹過程,讓大腦從高質量的修復期退回到低效率的淺層睡眠。
反復的貪睡行為會使睡眠節律碎片化丨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研究還發現,反復的貪睡行為會使睡眠節律碎片化,擾亂褪黑素和皮質醇分泌的自然節律,使大腦難以分辨真正的起床信號。起床後即使身體已經醒來,大腦仍像裹在被子裡那樣遲鈍、昏沉,需要更長時間恢復清晰意識。特別是對於那些本就睡眠不足的人來說,貪睡帶來的額外睡眠質量極差,甚至會帶來反效果。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這樣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大腦在夜間有肆至六個完整的睡眠周期,每個周期內都包含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 階段。貪睡打斷的並非整晚睡眠,而是恰恰最關鍵的最後壹段,就像電影看到高潮突然被暫停,自然影響結局體驗。
因此,睡眠專家普遍建議:
·將鬧鍾設在最晚必須起床的時間點。
·堅持壹響就起策略,讓大腦形成明確的喚醒節律。
·嘗試使用漸亮燈光或柔和聲音的喚醒裝置,減少清晨驚醒帶來的神經沖擊。
正方觀點
適度“貪睡”,可能更利於大腦清醒
雖然多數睡眠專家仍對貪睡持謹慎態度,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行為的復雜性。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睡眠科學家蒂娜·松德林(Tina Sundelin)博士團隊在《睡眠研究雜志》(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上發表的壹項研究,首次通過實驗室實測,提出了不同觀點:“在合理時間范圍內,貪睡並不會顯著損害認知,反而可能幫助人們更溫和地清醒。”
研究團隊招募了 31 名重度貪睡者,要求他們在壹周內分別完成立即起床與 30 分鍾貪睡兩種起床模式,並監測其腦電波、唾液皮質醇、反應時間及主觀清醒程度。結果顯示貪睡者總共只減少了約 6 分鍾的睡眠時間,遠低於人們普遍擔憂的嚴重睡眠浪費;在貪睡組中,大多數人並未出現更高的起床困倦評分;在多個認知任務上,貪睡組表現略優或無差異,反駁了“貪睡降低清晨效率”的常見說法。
更關鍵的是,研究提出壹個有趣的機制假設:貪睡可能幫助大腦從深度睡眠過渡到淺睡,從而減輕睡眠慣性帶來的起床遲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