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當地時間2025年8月5日,日本東京八王子市,民眾在酷熱中出行。視覺中國 圖
日本氣象廳稱,今年6月和7月是有記錄以來日本最熱的月份,8月4日單日全國打破17項高溫紀錄。甚至日本北部北海道多地也出現酷熱天氣,多個城鎮創下歷史最高氣溫。素有“日本最冷城鎮”之稱的陸別町也錄得36.6℃的最高溫。
同樣,鄰國韓國近期也遭遇了創紀錄的高溫天氣。6月份的平均氣溫打破了歷史最高紀錄,7月上旬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歷史性的高溫,壹些城市更創下連續22個高溫“熱帶夜”紀錄——即夜間氣溫都超過25攝氏度。
孫劭介紹,日本近期的復合型極端天氣,即從極端高溫到暴雨的劇烈轉變,其成因可從氣象機制和氣候變化兩方面解釋。
氣象學層面,日本夏季天氣格局受副熱帶高壓與梅雨鋒/秋雨鋒雙重控制。8月上旬,異常強盛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如同“巨型熱蓋”籠罩日本,空氣下沉壓縮、地表持續加熱,同時濕氣不斷積聚,催生破紀錄高溫。
當北方低壓槽或台風外圍系統擾動高壓格局時,南方海域的暖濕氣流迅速北上,與冷空氣激烈交鋒,暖濕空氣抬升釋放潛熱能量,轉化為持續性暴雨。前期高溫使大氣含水量達臨界狀態,導致後續降水更猛烈、更充沛,從而形成“高溫烘烤→暴雨傾盆”的天氣轉折。
而全球變暖則放大了此類極端事件的破壞性。根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氣溫每升高1℃,大氣飽和水汽含量可提升約7%。這意味著高溫積累的大量水汽在天氣系統觸發下會造成更極端的降水。
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博士生、科普博主梁函洲補充道,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明顯上升。近期,日本沿海及東海、日本海等海域海溫顯著偏高,通過蒸發等過程提供更多水汽並輸送至日本,進壹步增強降雨。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極端氣象歸因中心”(WAC)9日發布分析稱,日本7月下旬出現的全國性創紀錄高溫,如果沒有人為導致的全球變暖,將幾乎不可能發生。研究還指出,周邊海域海面溫度偏高亦可能助推了極端高溫。
高溫引發多方面危機
住在東京的安田峰俊告訴澎湃新聞,日本的夏季高溫在過去柒八年間愈發嚴重。這並不是剛剛開始出現的問題,但對居民來說已極為嚴峻。有時甚至到了11月,氣溫仍會超過30攝氏度。
“全球變暖是壹個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近年其他國家的夏天當然也炎熱,但日本的暑熱,即便在日本人的感受中,也屬於異常。我小時候,每年夏天超過叁拾伍度的日子,屈指可數。”安田說。
此次日韓遭遇的熱浪和暴雨影響巨大。北海道壹向以涼爽夏季著稱,當地人對極端高溫並不適應。據NHK報道,民間預報機構 Weathernews 調查約1.2萬當地人發現,最北部縣市僅約60%家庭安裝空調,而全國平均為94.4%。
極端高溫對日本人口中占比較高的老年人尤其危險。據日本消防災害管理局統計,今年夏天日本已有超過5.3萬人因中暑送醫。
“今天熱得要命,”63歲的汽車工人石川武史在東京噴泉邊灌水時說,“如果氣溫達到42攝氏度,那會比我洗澡水還熱。”
而據韓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機構統計,今年已有13人疑因高溫死亡,是去年同期的叁倍。
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甚至因安全考慮暫停了部分線路運行,因為極端高溫可能導致鐵軌變形。
日本高溫天氣持續還引發農業危機。作為主要稻米產區的新瀉縣7月降雨量僅3.5毫米,較去年同期的376.5毫米驟減99%,遭遇嚴重幹旱。與此同時,高溫導致全國范圍內稻蝽等害蟲激增,最新調查顯示稻蝽越冬密度同比暴增43倍,對水稻作物構成嚴重威脅。
農業大臣小泉進次郎在緊急會議上表示:“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保持高度危機意識以預防災害擴大。”政府計劃同步推進病蟲害防治和抗旱支援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政府已出台增產政策,但部分稻區仍因高溫導致臭蟲大規模泛濫,防控形勢嚴峻。
2023年日本遭遇的極端高溫已損害大米質量,導致嚴重短缺,政府誤判供需情況加劇危機,使大米價格創歷史新高,引發全國性危機。
異常的氣候還在影響日本人喜愛的櫻花開放。專家警告,氣候變暖或導致日本櫻花提前開花,甚至因秋冬不夠冷而不開花。去年富士山積雪消失時間創紀錄,直到11月初才再次出現,而平均為10月初。-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