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约1990年代,傅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
山东博物馆的二楼展厅里,一枚四千多年前的人头颅骨被安置在一个特制的展览箱中,争相观看的观众里外围了好几圈。这枚头骨的特别之处是它的顶部有一个光滑的圆形空洞,光滑是开颅之后骨组织再生长的证据。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先生对头骨进行了研究,证明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后长期存活的案例。
这枚传奇的头骨就出土于傅家遗址。1985年,当考古工作者刚刚打开傅家遗址墓地的时候,“大家都一头雾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墓地中的葬坑排列得非常紧密,“几百个墓葬密密麻麻,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一百五十多座墓葬,甚至上下重叠好几层,好像是大家都往这一个地方去埋,非常罕见。”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地“规划正在变得越来越整齐”。
同样显得比较特殊的,还有随葬品。和整个大汶口文化的风俗比起来,这里显得非常“古朴”,随葬品总体来说不丰富,不少墓没有随葬品,“多数墓仅一两件,最多五件,墓葬之间的差别不大。随葬品中彩陶比较多。”孙波说。
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是在1995年。那枚传奇的头骨就出土于这次发掘。这次发掘之后,发掘者们发现了更多的它不同于大汶口文化的特质,“我们认为傅家遗址是一个特殊的带有区域特征的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聚落。”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昝金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傅家遗址附近,还有一个文化面貌相似的遗址“五村遗址”,考古学家们把这些鲁北靠近海岸线的遗址归类为“大汶口文化五村类型”,表示它们虽然属于大汶口文化,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社会较为均等,人群大量使用彩陶器以及采集海洋贝类等。
昝金国也是傅家遗址2021年最近一次发掘的负责人。2019年,利奇马台风给山东北部沿海带来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傅家遗址所处的广饶县就遭遇了暴雨袭击,境内的小清河暴涨,造成广饶市区被河水倒灌淹没。
傅家遗址的地势是整个广饶县最高的,在那次灾害中并没有被淹。灾害过后,当地政府打算在遗址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并打算在遗址的东北部开挖一条水渠,解决周边的排水问题。为了配合这个工程的实施,再次发掘傅家遗址被提上了日程。
2021年冬天,环境整治工程的前置考古工作启动。昝金国将这次发掘的位置定在原有发掘区的北部。从10月份到12月份,发掘大约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昝金国记得那年鲁北海边的冬天异常寒冷,白天挖的探方,夜晚零下十五六度,直接成了冻土,第二天还是硬邦邦,根本无法作业。
给探方“保暖”成了发掘现场的头等工作。昝金国给探方穿了四件“衣服”:每天工作结束之后,他先给探方底部铺一层3到5公分厚的松土,松土上盖一层塑料布,塑料布上再盖一整片毛毡布,最外层的“外套”则是厚重的草苫子。第二天早晨,昝金国用手往下一探,“温度能维持在零下两三度左右,还成!”把“衣服”层层掀开,太阳一出来,稍微照一照,便又可以进行发掘了。
对北区的发掘也发现了和南区一样密集的墓葬,昝金国还注意到,综合两个区域来看,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骨器、蚌器、陶器,但就是没有石器。这在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史前遗址中也是罕见的。“很可能说明它没有掌握石器的来源通道,它只能就地取材,用蚌器。蚌刀的硬度、锋利度完全可以和石刀相比。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傅家遗址具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昝金国说。
遗址位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渤海海岸的侵蚀地带,“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单元,位于河口的史前遗址比较少”,现在的傅家遗址距离海岸线大约40公里,在5000年前,海岸线比现在离得更近,也许这就是一个海滨的聚落。
稀有的史前人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