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年7月,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傅家遗址头骨。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摄
发掘结束后,傅家遗址的种种谜团一直在昝金国的心上,单靠考古发掘得到的证据很难解释这些谜团。直到2022年,昝金国参加了北京大学全国考古项目负责人培训班,遇到了担任培训班指导老师的张海。
2021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分子人类学家宁超“转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张海就经常找宁超商量,要怎么把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分子人类学界对古人类DNA的利用,到那时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古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是利用现代人的基因库,然后把古人的基因拖到这个库里面,进行比对;或者对已经发表了的古代基因进行相互之间的模型比对,来考察人群的流动情况。”张海说。宁超2020年参与的一篇论文《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天山地区与欧亚草原的基因交流》,沿用的就是这样的学术范式。
然而在张海看来,这种研究范式与考古学的结合还称不上紧密,他希望寻找新的研究方向,让宁超擅长的分子人类学在考古领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当时就想到了做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研究,2021年前后,这个方向在国际上也刚刚开展,国内基本上没有。”张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22年,昝金国在培训班上和张海聊天,得知现在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基因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不仅能测某个单倍群,还能全基因组测序,这样就完全可以用来检测一下人骨样本的亲属关系。看到昝金国对这个技术感兴趣,张海就问他:“你手里有没有好一点的样本?”
说到人骨样本,昝金国爽快地说:“有!”后来昝金国回忆起这次合作,坦率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人家有那个技术咱为什么不搞个合作呢,这样我们考古的视野也会拓得更宽。”
位于临淄的人骨标本实验室,收集有大量的人骨标本。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汉代,临淄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山东的考古学家在临淄附近挖掘出大量的古人类遗骨,包括傅家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人骨样本在内,目前都保存于这家实验室。
在前一年发掘的时候,昝金国已经有意识地格外注意人骨的保存,“没有清理,一般是整个骨骼,特别是头骨,连带周遭的泥土,全部打包用锡箔纸包住”,直接送去淄博的实验室里。宁超和张海后来打开锡箔纸一看,发现人骨保存得非常好,“当时结冰嘛,土壤都和骨头板结在一起,也只能这样整体保存了。”昝金国说。
像傅家遗址这样人骨保存相对较好的史前遗址并不多见。人骨保存得好不好,和埋藏的土壤环境条件非常有关。“像南方的红壤环境,是酸性土壤,几乎就没有什么人骨能保存下来,良渚文化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就只能看个痕迹。”同样不利于人骨保存的还有碱性土壤,“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壤碱性很强,不光骨头没有,连贝壳也腐蚀掉了。”孙波说。
利于人骨保存的是沙土质的土壤,像内蒙古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都有不错的人骨保存。“另外,如果是深埋,且深埋的土层是人类活动的文化堆积层,那也会保存得相对较好。”孙波介绍。
看到这么多妥善保存的样本,“我们当时就觉得,这个材料非常有介入深挖的潜质。”张海说。
事实上,北大的团队并不是第一支对这批样本“下手”的团队。
2017年,北区还未被发掘的时候,山东大学考古学教授董豫的团队已经注意到了傅家遗址的特殊性。当时,他们从南区已发掘的大约三百多个墓葬中提取到了23个人骨样本(包括11个男性、11个女性、1个未知性别),进行DNA和氧同位素分析。
当时的分析显示,这23个个体有着相同的线粒体DNA序列——由于线粒体DNA只能遗传自母亲,所以这些同一墓地的个体都有着共同的母系先祖。结合其他证据,董豫在论文《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组织形态的思考——来自DNA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中,提出了自己的假说:傅家聚落很可能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但同时她也提到,拥有一位共同的“老外祖母”并不代表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有可能就只是一个“大家族”而已。
关键性证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