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论文《古DNA揭示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由两个氏族构成的母系社会》中的亲属关系示意图,紫色和绿色阴影分别代表南区、北区,方块和圆形分别代表男性、女性。受访者供图
真正的突破在于北区墓葬的发现,以及确定北区人群与南区人群的遗传关系。
张海与宁超拿到这批人骨样本之后,将全基因组测序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的黄岩谊团队。比董豫团队更进一步的是,他们做的是全基因组的检测。全基因组测序不仅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外祖母”,还能知道某些个体的具体亲属关系。
从人体骨骼到最终可以被仪器检测的DNA样本,已经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
对于古人的遗骨来说,最能将DNA保存下来的部位,是头颅中的颞骨、牙齿、听小骨和大腿胫骨。“你这样拿着人头骨,摇晃一下,头骨发出咔咯咔咯响,这就是耳蜗里面的听小骨在振动,它保存人体信息特别好,包括性别、年龄、DNA。”昝金国做了一个抱起头骨在空中摇晃的手势。
黄岩谊团队中的王劲成博士后是在实验室中负责实际操作的人员。南区的遗骨尽管已经挖出来几十年了,但一直在库房中存放着,王劲成看到人骨样本的时候,不禁感叹了一句:“保护得还真挺好。”
拿到样本之后,先用机器把骨头打磨出来,由于遗骨存世时间长,多有损伤,有时候取多个部位才能找到合适的样本。
下一步就是去除骨头表面的外源污染,“因为它可能会有一些现代人DNA的污染。”王劲成说。实验室团队用次氯酸、酒精浸泡打磨好的骨头,把外源污染去除掉。此后的环节就是从骨头里面提取DNA,“一般一个样本有100到150毫克的骨粉就够了。”
在仪器的观测下,古人类的DNA与现代人DNA完全不一样。古DNA一般会有损伤,“很显着的是它会在序列的末端有损伤”,而且古DNA的片段会非常短,断裂成一段段,“做现代人的DNA检测还要有把基因组打断的步骤,古DNA就不需要这个,因为它本身就很短了。”王劲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观测到完整的DNA,那就是样本被现代人DNA污染了。
王劲成对南区几十个样本做了DNA数据的初步分析后,立刻意识到这些样本“非常特殊”。“它们的线粒体DNA惊人地一致。这和其他遗址的线粒体DNA的单倍型情况完全不一样,其他遗址的线粒体DNA的单倍型非常多样,可能一个遗址10个个体可能就有10种单倍型,但是这个遗址四十多个样本,只有一个单倍型。”
北区墓葬和南区墓葬的情况非常相似。“北区墓地的线粒体也很单纯”,也是由一位“老外祖母”传下,但这位老外祖母与南区的老外祖母却并不是同一个人。“代表它是另外一支母系。”张海说。然而到了这一步,也并不能证明傅家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有可能这就是两家人啊,可能这一家人把墓地建在南边,过个几十年,那一家人把墓地建在北边。”黄岩谊说。
“我们关心的是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单倍群。”黄岩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可能也有着同样的单倍群,但要证明人与人之间的近亲关系,全基因组的检测必不可少。“我们很意外地发现,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很密切的,不仅单倍群是一样的,线粒体DNA的序列也非常一致,常染色体的DNA序列也有很多的关联,等于说是蛮近的亲属关系,甚至还有像一级、二级这样的明确的亲属关系,所以它是一个大家族的墓葬。”(注:一级亲属指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二级亲属指一个人的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三级亲属指一个人的表兄妹或堂兄妹。)
确定傅家聚落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关键证据有两个。首先,墓葬中男性的Y染色体显示出极度的多样性。被测序的13位男性(其中3人来自北区,10人来自南区),拥有9种独特的Y染色体谱系,这说明,源自同一位“老外祖母”的他们,父亲却各不相同,他们最后的墓地归宿,是在“老外祖母”这里。
其次,科研人员在南北墓区之间找到了多个有三级亲缘关系的墓葬,以及两个二级亲缘关系的墓葬——N01号墓与S32号墓(N代表北区,S代表南区)。这足以证明两个家族之间是共时性关系,且存在通婚关系。
N01为女性,S32为男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大家的聚焦点。经过全基因组的检测,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姑妈和侄子,或叔伯和侄女。无论哪种可能,在父系社会中,他们都是“同姓”的一家人,即拥有同一个男性先辈。而从母系社会的角度来看,姑妈与侄子、叔伯与侄女的女性长辈是血缘不同的“婆媳”二人。在傅家社会里,N01号与S32号被分别安葬在了南北两区的不同墓地——各自跟随自己的母系先祖。-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