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论文对这些现象给出了如下结论:“傅家遗址的绝大多数个体,不论性别,均按照其母系血缘归属被埋葬……即使存在如此亲密的血缘关系(即N01与S32),也并未打破以母系血缘为基础的墓葬分布规则。”
破译特殊社会
傅家遗址曾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视觉中国丨图
傅家聚落是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它似乎顽固地停留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个阶段,并维持了将近250年,而没有像其他聚落那样“进步”。
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让这个社会的风貌重见天日。
傅家遗址的绝对年代已经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前)。这一时期的某些中心聚落面积逐渐增大,如焦家遗址、岗上遗址,甚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而傅家聚落的发展进程迥然不同。“这个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均等,社会成员之间比较平等,没有很明显的分化。”张海说。
孙波认为,海岱地区(按,指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周边区域,主要包括今山东全部及苏北、皖北局部,傅家遗址就处于这个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中原地区大不相同。中原地区有频繁的社会变动、冲突,“暴力的遗迹现象比较多,它的社会进步是和暴力有关系的。”而海岱地区社会组织形态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主要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社会积累,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在这种积累之上,由于个人的能力,或者各家族能力的不同,分化开始加剧。“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也许和马克思、恩格斯所推演的社会发展理论更加契合,因为这个社会它是自身在发展和积累的。”
到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规模逐渐小型化。“这说明社会人群的组织单位在缩小。”墓葬的排列也在变得越来越整齐,分排或分组,“说明每个人都有了一个更小的社会单位的依归,也许是一个大家庭。”孙波说。但是傅家墓地几百座墓葬挤在一起,“这说明这个人群所依归的那个社会单位不是家庭,是更大的东西,我认为应该是氏族。”
包括傅家聚落在内的整个大汶口文化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在一米七多一点,女性在一米六多一点,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区域的人类身高,也高于现代中国人的平均身高(现代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 169.7厘米,女性为158厘米 )。“按照常理推测,应该就是和他们的营养摄入很有关,但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孙波说。
氮同位素的测定从侧面印证了这样的猜想。负责进行同位素测定的是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王学烨副研究员,论文中提到,氮的同位素做出来,比其他地方高,“感觉他们吃了很多海鲜。”黄岩谊说。
科研团队还在傅家遗址的周围取走了很多土壤、植物样本,为的是做锶同位素的分析(按,该技术可用于推断某人群的活动范围,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科技考古的赵春燕研究员的论文《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通过测定,研究人员认为傅家人群的活动范围有限,约在方圆十公里左右,且“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统一”。
如果要把前文中考古的、分子人类学的、化学的学术语言转译为对一个社会的描述的话,我们不妨这样想象傅家聚落里的人们:
这是一群没有什么阶层分别的人,财富的差距很小,但却并不意味着匮乏——小米种植、养猪以及海洋捕捞让他们获得了充足的营养,个个身材修长;这里没有战争的迹象;社会成员遵循一定的准则,在一块小平原上劳作、生活;年长的女性处理社区事务,也许她们中的某人拥有高超的医术;男人们游走在不同的女性之间,女人们则自由地与他们相爱、别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百多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