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发现史前母系社会意味着什么
2025年7月,山东博物馆内的观众,其中许多人围观了在此展出的傅家遗址出土文物。视觉中国丨图
从有文字记录的商代开始,中国社会都被认为是一个严格的父系社会。然而,更早的史前社会,到底是父系社会、母系社会,还是多种形态的共存,人类学界与考古学界都有着不同看法。
实验室中样本数据分析花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两个月左右就做完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的讨论上。在这个项目里,各学科的学者都要试着去理解另一个学科的术语和思考方式,“别的学科的知识进来之后,有好多东西比我们想的还复杂。”黄岩谊觉得这是件好事,“我们各自对其他的另外一部分信息并没有过多预设,这样就不容易陷到自己事先给定的故事框架里去。”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严实也是论文的合作者之一,他记得论文投出去之后,审稿人给出了各种各样刁钻的审稿意见,“他们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摆出各种可能性,比如他们会问:它有没有可能是一个父系社会,但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母系的多样性特别低?”严实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当初董豫在论文中其实也讨论了这种可能性:“人群历史也会影响人群的基因结构,如果广饶地区的人群曾经历严重的瓶颈效应,使其线粒体DNA的多样性减少至一支,而Y染色体碰巧保留了至少两支,那么无论傅家的社会组织形态如何我们都会观察到以上结果。”所谓“瓶颈效应”,是指当一个群体的个体数量骤然变少,那么即使这个群体之后数量恢复,其遗传多样性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强烈的瓶颈效应在玻利尼西亚人的迁徙中可以见到,但是在山东这种地方不太可能。”严实说。波利尼西亚人多次在太平洋中从这一海岛迁徙到另一海岛,每一次迁徙都伴随着遗传多样性的损失。这种地理原因和自然灾害的原因在当时的山东半岛都没有找到证据。
论文的背后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王劲成对于傅家社会的细节更加好奇了,“现在只是证明了它是母系社会,但是具体是什么社会组织结构,具体的亲缘关系、家族树,都还是未知的状态。它的家族树可能并不是像父系社会那样一目了然的,可能是特别错综复杂的结构。”
严实田野调查过中国目前已知仅有的两个母系氏族社会,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和四川雅江县和道孚县的扎坝人。扎坝人现在实行的是天葬,而严实曾在一些史料中看到摩梭人曾经有过土葬,并且是根据母系来安葬。
恩格斯等思想家将人类社会的演化看成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线性的、必然的趋势。情况似乎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拿傅家遗址所在的大汶口文化来说,孙波认为某些其他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也看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苗头,“很可能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前,母系社会比较多,但是个别更早期的遗址却是父系的。”
而位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则普遍是父系社会。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假说,认为仰韶文化的人群是汉藏语系的人群的祖先。这和英国人类学家鲁特·梅斯(Ruth Mace)的研究不谋而合,她认为非洲的班图语人群在一开始是母系社会,但后来他们开始养牛从事畜牧业之后,逐渐演化为父系社会,而汉藏语系的人群从一开始很可能就是父系社会。
傅家遗址只是学者们进行全基因组检测的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并不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整体社会发展史。“也许并不是单向的演化,不存在绝对的从母系到父系或从父系到母系的发展。”严实说,“而且,这种演化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可能会受到一些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社会偏向于园艺经济,这种经济就容易保持一个母系社会;而如果一个社会是一种大的谷物农业,比如说种稻子、麦子、小米,或者是游牧社会,有大量的可移动财产,那这种社会就有一个非常强的倾向会变成父系社会。”
傅家聚落已经处于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历史的车轮已经加快滚动,再过不多久的时间,山东龙山文化将会崛起,取大汶口文化而代之,成为东方的一支强势文化,进而影响中原,影响直到现在的我们。宽广的城市、高大的城墙、战争的动荡,让龙山文化席卷海岱地区,傅家聚落在这一浪潮中迅速没落,他们的生活方式被更加等级化的、父权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他们的后裔也将融入崭新的社会,如一滴眼泪消逝于磅礴大雨之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