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乌鸦校尉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易浚华的人生选择,是当年危亡之际无数知识青年的缩影,就像贡献了《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影片《风云儿女》主角之一的辛白华,从文艺青年转向坚定的抗战勇士
而易浚华还不是这个“书香门第”唯一投身抗战者,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红狮易氏多达11名子婿从军。除易浚华外,还有:
? 易执中:黄埔八期,与堂兄易浚华并肩经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役,因战功升为团长;
? 易源渊(禹成):黄埔十六期,空军战士,曾与飞虎队并肩作战于云南上空,负伤后转任地勤,内战前悄然归乡;
? 易源峰(丕成、易烈):航空机械学校毕业,受教于苏联专家。抗战胜利后接到内战命令,集结途中离队拒绝枪口向内;
? 易可怡与弟弟易可讬:年仅15岁的易可讬随兄长响应号召,稚气未脱便投身青年军。易可讬后来加入共和国人民海军;
? 易小荣、易俊深:皆为独子,义无反顾奔赴战场;
? 易家女婿薛思齐:抗战军人,舟桥部队团长;
? 易家女婿蔡安询:抗战军人,团长;
? 易家女婿朱宇萍:家中独子,本是教师,豫湘桂大溃败后,国民政府发出知识青年从军令,他毅然告别讲台与年迈双亲,走向战场。
这家人如此多的子弟不约而同汇入救亡洪流,显然不是偶然。
易氏虽为“书香门第”,在近现代却也堪称一个“革命家族”。
易浚华的叔父易复初,12岁入军校,15岁加入同盟会,毕生致力于推翻满清王朝、反对袁世凯复辟,刘伯承元帅当年曾在其麾下服役。易复初曾历经过全军覆没、仅数人跳崖幸存的恶战。27岁授少将衔,但英年早逝。
青年刘伯承
易浚华的堂兄易子修,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归国后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领导云阳"119工农武装暴动",失败后虽脱离组织,但仍未放弃理想。他主持易氏族学,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悄然将此地变为中共地下活动的重要据点与庇护所,彭咏梧,侯卫亭、侯大兵、谭天锐、孙礼贤、玉树章、李清秀、温作民、刘孟航等地下党员先后在此以教师身份隐蔽工作。
这种独特的家庭背景,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易浚华超越一般旧式军官的家国情怀和果敢决断的品格,以及对士兵更深沉的感召力。这在前述惠通桥一战,他丝毫不受国民党军中等级森严的藩篱影响,果断越级下达炸桥命令的举动中,可见一斑。
不仅易浚华的长辈,这份对家国前途的深沉关切与求索,在其后辈身上也得到了延续乃至迸发出新的光芒。
易浚华的长子易茂枢(润章),在重庆相辉学院求学期间思想进步,被同学们以“大哥”敬称。他曾致信父亲,直言不讳地批评:“你早不学傅作义将军起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