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乌鸦校尉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显然,这位青年深受时代进步思潮影响,对国家的命途有了比父辈更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对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深感失望,对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充满向往。重庆解放时,他加入二野,在剿匪中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其叔父易源峰悲怆长叹:“无名英雄身先死,长恨阴灵启后人。”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展示了这样的视角,我们所纪念的人民英雄,从内至外三层分别为:三年解放战争,中共领导的三十年革命斗争,从1840年近代史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易浚华和易氏其他成员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从易复初的反清共和事业,到易子修的早期革命活动,再到易浚华在民族危亡关头的铁血担当,延续到易茂枢为新中国理想献出生命,从中不难看出这家人对国家民族救亡图存、持续探索光明前途的一条脉络。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中国救亡图存和革命复兴的正确道路,是无可争议的常识;但对于从1840年以来为之奋斗的国人,这是一个在暗夜中慢慢摸索的过程,我们以后见之明知晓的“历史局限性”,是当时当事的人难以自明的。就像易茂枢对父亲易浚华没有选择起义、没能走上最终正确道路的那种遗憾和不满,历史上的“进步者”“革命者”,也未必能在每一个节点上,都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
乌鸦觉得,评判近现代史上的人物,也许应该将其放到整个中国革命史的河流中去认识更为得当。重要的是,在那个历史的阶段,他是否在从事进步的事业,是否在为中国的未来做正向的贡献。
回望抗日战争历史,在中华民族面临最深重危机的当口,有那么多无论是工农子弟还是知识青年,顶着残暴的日寇枪口,顶着反动派的内斗离间,求得了一定要打赢抗战保卫祖国的当时最正义、最进步的共识,以血肉与智慧共筑新的长城,在国家、民族最黑暗的岁月里,他们的脊梁共同撑起希望之光。
打败侵略者的,是不计其数的“人民英雄”,当然,更是英雄的人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