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来源: 上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特朗普 | 字体: 小 中 大
国家权力的市场化与美国优先的另一面
这三个案例背后,是同一种治理逻辑:公共权力被视为可配置的资产,政策可以根据利益谈判被开放、延后或修改。 对中国来说,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由党政体系主导,企业存续与政策待遇往往取决于政治忠诚与对国家目标的配合; 对美国而言,这样的模式则是对过去市场先行、政策为公秩序的逆转。 川普的版本更强调个性化交易——政策条件由总统直接与企业高层面谈决定,并可能与政治献金、选举利益直接挂钩。
川普的支持者或许会辩称,这是一种“美国优先”的灵活手段:藉由向外资或出口商收取回馈,政府可获取财源,同时维持对中国的技术优势; 透过统计数据话语权掌握,避免“不准确的统计”影响市场信心; 在医疗补贴问题上延后改革,则可保护患者与产业。 但反对者则指出,短期的政治收益可能掩盖长期的制度代价。 当企业习于用银弹绕过国安限制,它们将不再投入符合政策要求的技术创新; 当统计数据被怀疑染上政治色彩,市场决策与公共讨论的基础将被侵蚀; 当政策延宕与金主利益直接挂钩,公共利益将让位于私人收益。
民主外壳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从外部观感来看,这200天的美国,确实在某些领域变得“更像中国”。 中国长期被批评缺乏市场独立性与政策透明度,而川普正将美国部分关键政策领域引向相似的路径。 不同的是,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背后有一党专政的制度支撑,美国则是在宪政民主框架内,由总统个人行动重塑游戏规则。 但这种民主外壳下的个性化国家资本主义恐怕更具破坏性,因为它不是制度设计的必然产物,而是权力运作逻辑的基因突变,除了在短期内绕过制度防火墙,也可能会逐渐侵蚀自由民主法治的制度根基。
当川普第二任期刚满200天,这场美版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已初见轮廓。 问题在于,美国的制度韧性能否承受未来三年多类似模式的持续冲击? 当美国变得更像中国时,世界将只剩下一种钱权交易的“新常态”? 对全球而言,这不只是美国的内政问题,而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可能面临的一次剧烈震荡。
※作者罗世宏为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教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