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谷雨數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找工作時,你是不是也發現:不論你投遞的是新媒體運營,還是市場策劃,聊到最後,都像銷售崗,核心工作永遠離不開商業化KPI,說到底,就是需要給公司掙錢。
這並非個例,而是壹個正在席卷職場的普遍現象。《獵聘2025年第壹季度招聘調研報告》顯示,在2024年新發崗位中,銷售/客服職位占比最高,達到16.48%,遠超其他熱門崗位。
這意味著,在就業選擇日益收窄的當下,銷售崗正以壹種讓人無奈的方式,成為許多求職者的“唯壹選項”。
麥可思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就業藍皮書)顯示,2023屆本科生中,從事銷售類職業的比例已升至6.1%,首次進入主要職業類前伍。
01
銷售崗從兜底變熱門
銷售崗位為何能吸納如此多的人?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它准入門檻低。
根據就業藍皮書的數據顯示,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要求較低的20個職業中,銷售相關職業占到了6個。依次分別是直播銷售人員、銷售經理、推銷員、營業員、壹線銷售經理(零售)、房地產經紀人。這些崗位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都在48%或以下,遠低於全國本科72%的平均水平。
這種低門檻的現實,讓銷售崗壹度被視為“兜底”選擇。
在社交媒體的討論裡,不少人對銷售的印象仍停留在偏傳統、偏具象的場景中—— “穿白襯衫騎電動車沿街派傳單”“追著人推銷辦卡”,甚至認為這是不夠體面的工作。也有人給它貼上 “全靠嘴皮子”“必須討好客戶” 這類帶有偏見的標簽,無需太多的技術含量。
疊加這些偏見,職場圈子壹度流傳著“找不到工作就去幹銷售”的調侃,將此視為“過渡的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門檻低”的銷售崗,往往會在招聘時標榜“高薪資”,以此吸引求職者。
就業藍皮書發現,2023屆本科生從事銷售類職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達到6117元,超過全國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6050元。再加上多數銷售崗的提成制度,這對於急需緩解現實生存壓力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這幾年,青島的保時捷銷售顧問牟倩文因蟬聯多屆“年度銷冠”火遍全網。她憑借自身的銷售能力和真誠待人的服務態度,壹年賣出170多輛保時捷,半年銷售額就達到驚人的6000多萬,年收入也壹路攀升至幾拾萬。
作為壹個做到行業頂尖的女性典范,牟倩文的故事像壹枚“高薪誘餌” ,仍在勾著無數年輕人往銷售崗裡扎。
盡管00後被稱為“整頓職場”的壹代,但面對生存壓力,大多數應屆生的求職心態,普遍呈現出“更看重面包”的務實態度。
智聯招聘的報告顯示,71.2%的應屆生將“薪資福利”放在求職首位。銷售崗的“短期收益”和“高薪承諾”,正好迎合了這種心態。
據中新網北京調查顯示,近柒成職場人願意從事銷售相關職業,選擇的主要理由包括“收入天花板高(58%)”、能夠“最大展現自己的能力(53%)”、“時間自由,不用坐班(35%)”、“工作機會多(33%)”。
然而,這種兼具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的崗位特點,究竟是真正的機遇,還是職場無奈下的美麗陷阱?
02
銷售崗從“低門檻”到“高淘汰”的真相
進入銷售崗的求職者,面對的並非壹勞永逸的坦途,而是壹個“松入嚴出”的殘酷戰場。
招聘市場用低門檻吸引大量求職者,但對能力的要求卻在不斷拔高。銷售早已不是“動動嘴皮子”,而是需要結合技術、營銷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電商直播、新媒體營銷等新興行業的出現,正在重構銷售崗的職業屬性。
據前程無憂發布的調查顯示,帶貨主播、咨詢、新媒體運營、理財顧問、教培老師、獵頭、律師等職業被受訪者普遍認為是具有壹定銷售性質的工作。
其核心工作都與拉新、轉化、促成交易緊密相連。例如,帶貨主播的收入取決於商品的銷量;新媒體運營需要通過內容吸引用戶,最終實現變現;教培老師不僅要授課,也需要拉新學生購買課程。
然而,當高要求遇上低門檻進入的求職者時,矛盾隨之而來。
企業對銷售崗位的要求正在“技能升級”,除了傳統的溝通技巧,還要求具備數據分析、內容營銷、社交媒體運營等硬技能。
以李佳琦直播間的核心主播朱旺旺為例,剛入職的時候,她還只是壹個生活招商專員,每天給直播間打打下手,發發優惠券。隨著後來轉型助播,朱旺旺每天下播回家後會使用選品,錄制視頻,用數據分析每款產品的PH值等差異,撰寫提案策劃專場,熬夜到凌晨都是家常便飯。
她的工作早已超出傳統推銷范疇,更像壹個兼具產品分析、數據分析和內容策劃的復合型崗位。
這樣的高要求,在那些“高薪”崗位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據就業藍皮書數據,2023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銷售崗位,為平均月收入7382元的銷售工程師。這類崗位除了需要基礎的客戶維護、完成銷售指標外,還得提供技術支持、具備市場開拓能力,並參與產品分析與研究等職責。收入其次的銷售代表(醫療用品)也需要相關的行業知識或背景。
低門檻進入並不意味著好混,這個行業的留存門檻正在不斷抬高。
就業藍皮書顯示,銷售群體的就業滿意度低於全國本科平均水平。更殘酷的是,2018屆本科生從事銷售,伍年後仍留在該崗位的比例僅為47%,超過半數中途放棄。這背後最大的原因,正是“收入低”(67%),其次是“發展空間不夠”(51%)、“工作能力不夠造成壓力大”(29%)等。
03
被推向銷售崗的文科生
“如果(文科生)不考公,體制外就業方向大多數都是銷售。”——張雪峰這句引發爭議的話,雖然尖銳,但數據卻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他的觀點。
在職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求職者們更現實地考慮能做什麼,而非想做什麼。而文科生,正是在這種“能做什麼”的考量中,被推向了銷售崗。
麥可思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當理工、醫學等專業畢業生大多集中在對口領域時,工商管理、英語、經濟學、漢語言文學等文科專業的畢業生中,“銷售”成為了最多人選擇的出路。
這暴露了部分文科專業陷入“泛化”困境,即側重於理論知識,導致職業選擇受限。
文科部分專業的就業情況,始終不容樂觀。
結合就業藍皮書與智聯招聘《2024 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發布的數據,教育學、歷史學、法學等文科專業在應屆生畢業半年內收入的排名中墊底,分別為5002元、5279元和5424元,低於全國本科收入的平均工資6050元。
文科專業的就業機會也更稀缺。人文社科類專業畢業生的offer獲得率連續兩年墊底。盡管今年情況有所好轉,這主要依賴旅游服務、視頻博主等新業態,並非傳統專業對口崗位。
由於專業課程與行業應用脫節,他們面臨的就業挑戰依舊不小。就業藍皮書根據落實率、薪資和滿意度,綜合定位出的“紅黃牌”專業中,文科類專業占到了8個。
這些數據都在無聲地訴說:對於文科生而言,選擇銷售,與其說是主動擁抱,不如說是就業困境下的被動選擇。
但困難之下,往往也蘊藏著新的轉機——如今的銷售崗位,正在逐漸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都說“叁百六拾行,行行出狀元”,關鍵不是崗位高低,而是能否有主動破局的能力,不放棄在被動選項中注入熱愛的可能。
或許屬於你的下壹個機遇,就藏在當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