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谷雨數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找工作時,你是不是也發現:不論你投遞的是新媒體運營,還是市場策劃,聊到最後,都像銷售崗,核心工作永遠離不開商業化KPI,說到底,就是需要給公司掙錢。
這並非個例,而是壹個正在席卷職場的普遍現象。《獵聘2025年第壹季度招聘調研報告》顯示,在2024年新發崗位中,銷售/客服職位占比最高,達到16.48%,遠超其他熱門崗位。
這意味著,在就業選擇日益收窄的當下,銷售崗正以壹種讓人無奈的方式,成為許多求職者的“唯壹選項”。
麥可思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就業藍皮書)顯示,2023屆本科生中,從事銷售類職業的比例已升至6.1%,首次進入主要職業類前伍。
01
銷售崗從兜底變熱門
銷售崗位為何能吸納如此多的人?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它准入門檻低。
根據就業藍皮書的數據顯示,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要求較低的20個職業中,銷售相關職業占到了6個。依次分別是直播銷售人員、銷售經理、推銷員、營業員、壹線銷售經理(零售)、房地產經紀人。這些崗位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都在48%或以下,遠低於全國本科72%的平均水平。
這種低門檻的現實,讓銷售崗壹度被視為“兜底”選擇。
在社交媒體的討論裡,不少人對銷售的印象仍停留在偏傳統、偏具象的場景中—— “穿白襯衫騎電動車沿街派傳單”“追著人推銷辦卡”,甚至認為這是不夠體面的工作。也有人給它貼上 “全靠嘴皮子”“必須討好客戶” 這類帶有偏見的標簽,無需太多的技術含量。
疊加這些偏見,職場圈子壹度流傳著“找不到工作就去幹銷售”的調侃,將此視為“過渡的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門檻低”的銷售崗,往往會在招聘時標榜“高薪資”,以此吸引求職者。
就業藍皮書發現,2023屆本科生從事銷售類職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達到6117元,超過全國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6050元。再加上多數銷售崗的提成制度,這對於急需緩解現實生存壓力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這幾年,青島的保時捷銷售顧問牟倩文因蟬聯多屆“年度銷冠”火遍全網。她憑借自身的銷售能力和真誠待人的服務態度,壹年賣出170多輛保時捷,半年銷售額就達到驚人的6000多萬,年收入也壹路攀升至幾拾萬。
作為壹個做到行業頂尖的女性典范,牟倩文的故事像壹枚“高薪誘餌” ,仍在勾著無數年輕人往銷售崗裡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