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考古队员在西藏阿里调查途中采集石器。摄影/本刊记者 倪伟
“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
7月28日,王社江驱车离开革吉县城,带上记者和两名年轻的考古人员,继续在附近做考古调查。此地的地貌,由一个连一个的巨大盆地组成,四周山脉平缓,如同微风之下波涛起伏,公路平整如新,舒缓地穿越盆地中心。
王社江一边操纵方向盘,一边向两侧打量,凭经验搜寻可能存在的遗迹。“这是个超级‘大家伙’。”他提醒记者。眼前这片盆地中,连绵不绝地分布着古人类遗迹,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
又驶出100多公里后,他突然将车开出公路边沿,颠入碎石嶙峋的戈壁。然后猛踩一脚油门,驶上一片台地。考古队员下车,弯腰在满地碎石中寻寻觅觅,不一会儿,就发现了几块人工打制过的英安岩。这种黑色石头,由于硬度、锐度都十分适合加工利用,成为古人类打制细石器的上佳原料。
但王社江纳闷,捡到的大多是原料,却很少见到成品,不像是古人停留过的“根据地”。他抬头远望,几公里外有一片湖泊,中间是宽广的谷地。“去那边,保准有。”他走向通往谷地的缓坡。
缓坡上矗立着几个来历不明的“巨石阵”,似乎有意地面朝湖泊。靳英帅先走到了最近的一处“石阵”,突然大喊一声:“有了!”王社江赶过去,不住地“哎哟!哎哟!”。眼前,一块硕大的英安岩端正地摆在一块岩石上,在黄色沙石中黑得耀眼。如此硕大的英安岩极为罕见,上下两面平整,二三十厘米见方,外表光滑,颜色纯正,如一匹黑色绸缎。
“一级品!盘状石核王!”王社江双手捧起石头,凑近自己兴奋的脸,与石头对视,“告诉我,是谁把你放在这儿的?”
在这块石头周边数米之内,散落着几片同样材质的小石片。他们试着拼合,严丝合缝,确认是从大石上剥落的。这块大石是一块原料,或称石核,古人类从它身上剥下石片,打制成各种趁手的工具,用来觅食与防身。
他们将这些石器装进样品袋,记录下此地位置和发现情况。王社江相信,附近还有更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遗迹,“咱们还没找到大窝窝”。但已经是下午5点多,还有150公里的回程要赶,只能留待以后。
年复一年,他们开着车在高原上奔驰,越过戈壁,穿过草原,涉过河流,地上的石器指引着方向。有一次,王社江与另一位学者循着遗迹线索,一不小心开到边境附近,路边牌子上写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藏高原形成于4500万年前,古人类留下的旧石器,来自数千至数万年前。相比于群山、沟壑、河流与岩石,每个人都是须臾过客,如里尔克诗句所言:“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
王社江估算了下,西藏60多个县,已经调查过40多个,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旧石器遗址。然而,西藏如此广袤,一个阿里地区便大于两个山东,如何才算跑遍呢?有怎样的筛选和辨别方法?
“这不太好说。”他眯起眼睛,憨厚一笑。虽然性格坦诚,但这是毕生秘籍。
王社江2012年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调查,此前数十年,他的考古领地在秦岭,成果国际知名。连续十多年在高原调查和发掘,行程数十万公里,经验和眼光由此锻炼出来。“现代人很多地方跟古人是一样的,到一个地方一看,在哪里待着最舒服,就会去哪里。”在路上,王社江吐露了些许奥秘,“实际上跟后人的‘风水’是一样的。”
靳英帅后来补充道,王社江曾跟他讲过,了解古人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扔掉所有现代工具,当你置身在一片旷野之中,你会选择在哪里安身?“看到一个地方感觉特别好,往往就能找到。”他说,“感觉突然古今之间就贯通了。”
他们调查的地方,往往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间或能遇见一些单门独户的牧民。见他们弯着腰在地上找来找去,有牧民好奇地过来问:在找金子吗?不是金子。他们找的是石头,尤其是那种光洁、漂亮的黑色石头。
四万年前的“石器工业基地”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七楼的办公室里,高星从桌上的样本盒里拿出两块石器,其中一块就是这种炭黑色岩石。石器修长,尖端锋利,握持感很好,像石刀,也像矛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