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从尼阿底遗址地表采集的石叶。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
这两件出自西藏尼阿底遗址的石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高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他手握石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它们的原形是石叶,是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标志。
石叶技术的成品规范、精致、锋利,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技术标识。石叶流行于欧洲、西亚、非洲、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繁盛期为距今4.5万至3万年,但在同时期的东亚却罕有发现。
可想而知,当考古人在青藏高原发现这些石叶时有多么兴奋。高星回忆说,当时,考古队员们不顾4600米的高海拔,激动地在空气稀薄的旷野中呐喊、奔跑。那是2013年6月,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色林错的湖边,他们用附近的尼阿底山脉为遗址命名。
延绵数公里,尼阿底遗址的石器沿湖边散落。约4万年前,一个到此狩猎或采集的族群,偶然在尼阿底山梁上发现了质地优良的岩石材料。他们采石备料,在山脚、湖边加工,敲打之声叮叮当当不绝于耳。“这里是三四万年前一处石器制造场,面积达2平方公里。”高星说。
2016年,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尼阿底遗址发掘现场。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
尼阿底还有更好的运气:这里有土层堆积。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青藏高原做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有一项特殊的便利。这里多属于剥蚀地貌区,在强风和雨水作用下,地表要么一层层剥蚀、削减,要么根本无法留下沉积物。即便数万年前的遗物,也多裸露在地面,俯拾皆是,不必深挖。
然而,困难也由此而来。石头本身很难测定年代,失去原生地层的沉积物和埋藏信息,便难以知晓遗址形成和人类活动时代。以前在青藏高原虽然采集过石制品,但由于无法获得测年数据,难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但尼阿底遗址改变了一切。这里有考古人梦寐以求的原生地层。他们剥开层层粉砂细砾,提取与石器同层的石英砂粒,进行了光释光测年。他们还发现了两粒珍贵的残破螺壳,进行了碳-14测年。两种测年手段的数据相互印证,确认了尼阿底遗址的年龄——距今4万至3万年。
史上第一次,科考人员在西藏发现了有可信年代数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古人类生存历史,从数千年猛然加长至4万年。随后,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又将这个数字延长到约10万年。
人类活动的最高海拔纪录,此前定格在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全面更新了这一纪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人类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认识。2018年,《科学》在线发表了张晓凌、高星等人的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的研究成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