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從尼阿底遺址地表采集的石葉。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
這兩件出自西藏尼阿底遺址的石器,標志著壹個新的時代來臨。高星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榮譽主席,他手握石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它們的原形是石葉,是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標志。
石葉技術的成品規范、精致、鋒利,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技術標識。石葉流行於歐洲、西亞、非洲、西伯利亞、蒙古地區,繁盛期為距今4.5萬至3萬年,但在同時期的東亞卻罕有發現。
可想而知,當考古人在青藏高原發現這些石葉時有多麼興奮。高星回憶說,當時,考古隊員們不顧4600米的高海拔,激動地在空氣稀薄的曠野中呐喊、奔跑。那是2013年6月,在西藏那曲市申扎縣色林錯的湖邊,他們用附近的尼阿底山脈為遺址命名。
延綿數公裡,尼阿底遺址的石器沿湖邊散落。約4萬年前,壹個到此狩獵或采集的族群,偶然在尼阿底山梁上發現了質地優良的岩石材料。他們采石備料,在山腳、湖邊加工,敲打之聲叮叮當當不絕於耳。“這裡是叁肆萬年前壹處石器制造場,面積達2平方公裡。”高星說。
2016年,西藏那曲市申扎縣尼阿底遺址發掘現場。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
尼阿底還有更好的運氣:這裡有土層堆積。
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在青藏高原做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有壹項特殊的便利。這裡多屬於剝蝕地貌區,在強風和雨水作用下,地表要麼壹層層剝蝕、削減,要麼根本無法留下沉積物。即便數萬年前的遺物,也多裸露在地面,俯拾皆是,不必深挖。
然而,困難也由此而來。石頭本身很難測定年代,失去原生地層的沉積物和埋藏信息,便難以知曉遺址形成和人類活動時代。以前在青藏高原雖然采集過石制品,但由於無法獲得測年數據,難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但尼阿底遺址改變了壹切。這裡有考古人夢寐以求的原生地層。他們剝開層層粉砂細礫,提取與石器同層的石英砂粒,進行了光釋光測年。他們還發現了兩粒珍貴的殘破螺殼,進行了碳-14測年。兩種測年手段的數據相互印證,確認了尼阿底遺址的年齡——距今4萬至3萬年。
史上第壹次,科考人員在西藏發現了有可信年代數據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古人類生存歷史,從數千年猛然加長至4萬年。隨後,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又將這個數字延長到約10萬年。
人類活動的最高海拔紀錄,此前定格在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廈遺址,海拔4480米,約1.2萬年前。尼阿底遺址全面更新了這壹紀錄,也改變了人們對於人類適應高原極端環境的認識。2018年,《科學》在線發表了張曉凌、高星等人的論文,公布了尼阿底遺址的研究成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