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尼阿底先民留下了石器制造场,但对自己的下落讳莫如深。居住于此的古人类本应留下更多的遗物与遗迹,包括作为食物剩下的动物骨骼,用火后留下的炭灰,运气更好一点,还会留下人骨化石。这些考古人都没有找到。
高星说,人骨形成化石是极小概率事件,需要极其特殊的条件。如果骨头暴露在外,会被风化降解,只有埋在土壤下,沉积物中的矿物质逐渐取代骨骼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变成化石。
“考古就像干刑侦,破远古的谜案。”高星笑笑,“有时候运气会很好,但遗憾更多。”
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遗址,科研人员进行土壤沉积物DNA样品现场取样。图/中新
祖先为何勇闯高原?
青藏高原迄今最早的一块人骨化石,来自高原东北边缘甘肃夏河县的白石崖溶洞,身世曲折离奇。
据传,1980年某一天,一名僧人在白石崖溶洞里捡到了这块人骨,这是一件高度石化的右侧下颌骨化石,连着两颗牙齿。僧人将化石送给当地一位活佛,直至近40年后,2019年,化石辗转到了学者手里。随后,一个神秘的古人类种族在中国首次现身。
这位古人生活在距今16万年前或更早,属于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的人骨中,检测出一种基因:EPAS1。这种基因片段至今仍存在于藏族人身上,是一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特殊耐寒基因。有学者推断,青藏高原古人类正是从丹尼索瓦人身上获得了这种基因,才具备挺进高原的身体条件。
数万年前,没有任何科技加持的古人类,为何要舍弃广阔的低海拔地区,涉险踏上高海拔生命禁区?
“我们经常会被问到:平原这么大,他们为什么到高原去?”高星说,“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在气候环境比较温暖适宜的时期,高原的动植物资源会相对富集,而且人少,竞争压力小。一些人群到了高原,可能获得比低处更好的生存条件。再比如,当平原人口压力增大,或许也会促使一些人群短期进入高原生活。
高星还提出一个观点,人类这个物种天生拥有探索的欲望。到新的地方、到无人区去开疆扩土,或许是出自一种天然的征服欲和好奇心。
高星与美国学者杰夫·布兰廷翰姆曾提出三阶段假说,推断古人类在距今3万至1.5万年进入高原的低海拔地带,进行季节性猎食活动,8200年前进入中海拔地带常年活动,6000年前才实现在高海拔地区的定居生活。一系列新的发现,将这个假说的时间节点大大推前。高星自己更新了自己的假说。
因为拥有石叶技术,距今三四万年前的尼阿底先民,已经属于早期现代人。高星说,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由此引发——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有不同的假说,比如‘走出非洲说’‘多地区连续演化说’,以及‘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等。今天,我们所在的现生人群,就是早期现代人演化而来的物种。”高星说,“尼阿底遗址说明,至少在三四万年前,我们的直接祖先——早期现代人——已经到达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谱写了一曲开拓与进取的演化凯歌。”
他们从哪里扩散而来?尼阿底遗址的石叶技术,成为还原迁徙之路的一条线索。
尼阿底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凌说,从更大范围来看,拥有石叶技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西伯利亚阿尔泰、贝加尔湖, 以及蒙古国北部等地区,在毗邻高原的低海拔地区,仅有宁夏水洞沟遗址。如此可以猜想,有两条可能性较大的交流路线:一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北部横穿戈壁,经宁夏水洞沟连接高原腹地;二是从北亚地区绕戈壁边缘,经中国东北部连通水洞沟及青藏高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