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尼阿底先民留下了石器制造場,但對自己的下落諱莫如深。居住於此的古人類本應留下更多的遺物與遺跡,包括作為食物剩下的動物骨骼,用火後留下的炭灰,運氣更好壹點,還會留下人骨化石。這些考古人都沒有找到。
高星說,人骨形成化石是極小概率事件,需要極其特殊的條件。如果骨頭暴露在外,會被風化降解,只有埋在土壤下,沉積物中的礦物質逐漸取代骨骼中的有機成分,才能變成化石。
“考古就像幹刑偵,破遠古的謎案。”高星笑笑,“有時候運氣會很好,但遺憾更多。”
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科研人員進行土壤沉積物DNA樣品現場取樣。圖/中新
祖先為何勇闖高原?
青藏高原迄今最早的壹塊人骨化石,來自高原東北邊緣甘肅夏河縣的白石崖溶洞,身世曲折離奇。
據傳,1980年某壹天,壹名僧人在白石崖溶洞裡撿到了這塊人骨,這是壹件高度石化的右側下頜骨化石,連著兩顆牙齒。僧人將化石送給當地壹位活佛,直至近40年後,2019年,化石輾轉到了學者手裡。隨後,壹個神秘的古人類種族在中國首次現身。
這位古人生活在距今16萬年前或更早,屬於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的人骨中,檢測出壹種基因:EPAS1。這種基因片段至今仍存在於藏族人身上,是壹種適應高海拔環境的特殊耐寒基因。有學者推斷,青藏高原古人類正是從丹尼索瓦人身上獲得了這種基因,才具備挺進高原的身體條件。
數萬年前,沒有任何科技加持的古人類,為何要舍棄廣闊的低海拔地區,涉險踏上高海拔生命禁區?
“我們經常會被問到:平原這麼大,他們為什麼到高原去?”高星說,“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在氣候環境比較溫暖適宜的時期,高原的動植物資源會相對富集,而且人少,競爭壓力小。壹些人群到了高原,可能獲得比低處更好的生存條件。再比如,當平原人口壓力增大,或許也會促使壹些人群短期進入高原生活。
高星還提出壹個觀點,人類這個物種天生擁有探索的欲望。到新的地方、到無人區去開疆擴土,或許是出自壹種天然的征服欲和好奇心。
高星與美國學者傑夫·布蘭廷翰姆曾提出叁階段假說,推斷古人類在距今3萬至1.5萬年進入高原的低海拔地帶,進行季節性獵食活動,8200年前進入中海拔地帶常年活動,6000年前才實現在高海拔地區的定居生活。壹系列新的發現,將這個假說的時間節點大大推前。高星自己更新了自己的假說。
因為擁有石葉技術,距今叁肆萬年前的尼阿底先民,已經屬於早期現代人。高星說,壹個重大科學問題由此引發——現代人的起源與擴散。“現代人起源與擴散有不同的假說,比如‘走出非洲說’‘多地區連續演化說’,以及‘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等。今天,我們所在的現生人群,就是早期現代人演化而來的物種。”高星說,“尼阿底遺址說明,至少在叁肆萬年前,我們的直接祖先——早期現代人——已經到達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譜寫了壹曲開拓與進取的演化凱歌。”
他們從哪裡擴散而來?尼阿底遺址的石葉技術,成為還原遷徙之路的壹條線索。
尼阿底遺址考古發掘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凌說,從更大范圍來看,擁有石葉技術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廣泛分布於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爾高原,西伯利亞阿爾泰、貝加爾湖, 以及蒙古國北部等地區,在毗鄰高原的低海拔地區,僅有寧夏水洞溝遺址。如此可以猜想,有兩條可能性較大的交流路線:壹是從西伯利亞和蒙古北部橫穿戈壁,經寧夏水洞溝連接高原腹地;贰是從北亞地區繞戈壁邊緣,經中國東北部連通水洞溝及青藏高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