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幾天,網上爭議性“維權”事件不少。
鄭州叁名女子和肆個孩子點壹碗面並要求續面的事,成為了輿論焦點。事發當晚,叁名成年女子帶著肆名兒童在店裡,點了壹碗13元的饸饹面,以及涮毛肚、羊肉串等食物,總計消費70多元。柒人免費續面了兩次之後,老板霍先生不再同意續面,引發了爭執。顧客隨後在平台上給出了兩個差評,之後霍先生選擇公開店內監控視頻。此後,該顧客以“侵犯肖像權”為由要求下架視頻並報警。
店家承諾“免費續面”,是不是能夠無限續面?是不是柒個人點壹碗面,還能連續免費續面?有的消費者“維權”看似沒有違反規則,但好像哪裡越界了。事後在接受采訪時,老板表示:“免費續面”只能管壹個人飽,不可能管壹家人飽。這話說得挺實在的。
街頭面店,小本經營,做出的優惠承諾是為了招攬生意,不可能像專業合同那麼嚴謹,也經不起折騰。小巷深深,煙火升騰,之所以微店小鋪和那份煙火氣緊緊相連,也是因為老板和主顧之間那份互敬互讓的人情味,而不是彼此算計對方,不是想把對方口袋裡的最後壹個銅板賺到自己手裡。
如果“免費續面”,有人就壹頓壹頓“續下去”;如果“自帶杯子,可領取飲料壹份”,有人就抱著大缸來灌飲料;如果夏日街頭“礦泉水免費自取”,就有人提著籮筐來“進貨”……這顯然就敗壞了商家和顧客之間默契,打破了人與人之間該有的邊界感,用貪婪填充了彈性的空間,用惡意回應了商家的殷勤。互聯網大廠有自己的“補貼換流量”的商業邏輯,而小商小販經不起這種薅羊毛,不能用壹句“玩不起就不要玩”來打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己做出的事情,換壹下角色,輪到自己頭上,自己樂不樂意,就會知道邊界感在哪裡了。
此外,之前壹位單親媽媽帶4個孩子坐火車,被要求補叁張票的事,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這位單親媽媽在網上“維權”,認為:帶4個孩子出門不容易,鐵路的規定太刻板。其實,不提生育友好型社會等宏觀政策,鐵路部門之所以規定,壹個成年人只能帶壹個6歲以下兒童免費乘車,其“物理前提”是:6歲以下的小孩子不占座,坐在大人身上。如果壹個成人免費帶兩個孩子的話,那麼,必然會占用鄰近座位上乘客的空間。邊上的乘客到底是讓座還是不讓座呢?這形成了壹種道德綁架,也幹擾了正常的乘車秩序。
壹個媽媽帶4個孩子出門的確不容易,但是如果孩子不買票,事實上還會占座,的確會對其他乘客造成影響,這位媽媽有沒有想到:帶娃出門接受他人善意、照顧,也是有邊界的——不能影響他人的正常乘車。
現場視頻截圖。
自媒體越來越發達,人人都有麥克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維權經歷。網上手拿麥克風,動輒召喚出海量的流量,也容易放大極端的聲音,容易讓當事人陷入到信息繭房當中:只看見自己,只聽見自己想聽見的聲音。
不要把鬧到極端,當成自己的“本事”;不要把周遭的忍讓,當成自己當然的權利;不要把個別人的挑唆,當成自己走在了正道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網絡維權要有“邊界感”:尊重他人,敬畏規則,善意行使權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