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目前,王志紅提供的“立案告知書”顯示,該案件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標准,公安局已立案偵查。
2024年12月,河南鄭州壹處短劇創作基地內正在休息的劇組。圖/視覺中國
短劇行業詐騙頻發
近兩年,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首富愛上女保潔”“重生之我要復仇”“手撕綠茶女配”······這些情節緊湊、反轉不斷的短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領著用戶的手機屏幕。
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6.26億。這股潑天的流量,讓無數渴望抓住風口的投資者嗅到了商機。
喻皓是湖南天地人律師事務所文娛行業律師,長期關注影視行業投資糾紛。在他的觀察中,影視行業本身就與投資詐騙長期關聯。在以前的大熒幕時代,即便是壹些非常火爆的國民級電影,都傳出過“電影眾籌騙局”的風聲。現在涉及短劇的投資詐騙模式,只不過是從電影、電視劇行業裡下沉到短劇行業。
“隨著短劇行業快速發展,壹些不法分子以短劇熱度為誘餌,以‘投資短劇’或‘推廣短劇’的名號吸引群眾投資並非法占有其財產,近兩年尤其頻繁。”喻皓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沐歌短劇App詐騙案是通過虛假短劇投資平台進行詐騙的典型案例。虛假短劇投資平台,指的是通過偽造短劇項目或冒用正規公司名義吸引投資,初期允許用戶小額提現獲取信任,待大額資金進入後便關閉平台卷款跑路。
此外,喻皓還總結了另外兩類有關短劇的詐騙案例。壹類是承諾虛假投資收益的集資類詐騙,詐騙方式壹般為犯罪分子假冒知名公司招商,謊稱有相關授權,提供多個以短劇版權購買或租賃為名的項目宣傳,以幾百上千元價格購買或租賃版權後,可以獲得每日分紅,總收益率遠高於正常投資。
他舉例,在天天短劇冒用上市公司名義詐騙案中,天天短劇假冒“映宇宙集團”招商,承諾年化收益1095%,實際無真實短劇業務,涉嫌集資詐騙。實際上,並無相關公司的授權,投資者被投資群禁言、分紅腰斬、無法登錄平台。
另壹種則涉及傳銷式推廣詐騙。喻皓介紹,在元點短劇傳銷式騙局中,用戶花200元購買“短劇版權”,承諾日收益0.5%—2%,實際靠拉人頭分傭。宣傳資料介紹,投資者推廣購買版權的用戶後,可以賺取直推用戶收益的10%和間推用戶收益的5%,但最終平台崩盤。
在沐歌短劇詐騙案件中,情況則較為復雜,上述叁種方式均有出現。盈科全國經濟犯罪防范與辯護法律服務中心執行主任李沖亞分析,根據詐騙經歷,當事人最初被平台的“短劇推廣”功能吸引,最終實質上被轉化為投資者:通過銀行轉賬、微信或支付寶向指定賬戶匯款,用於認購“區域總代理”項目。
李沖亞指出:“這種關系本質上是投資合同關系,但平台通過‘在線客服’誘導受害者相信他們是合伙人或代理人,從而模糊了界限。然而,從法律角度來看,受害者沒有參與實際運營或推廣決策,僅是資金提供方。”
實際上,王志紅對該平台所涉及劇目,基本不了解,更無從判斷投資是否能夠有回報。但是在平台花樣繁多的誘惑手段中,他相信了該平台。
北京友蘭律所合伙人律師關孟斌認為,當事人在未看到沐歌短劇App有關資質和短劇備案信息等情況下,就以“認購原始股”“項目認購”“區域代理”或“項目投資合同書”的形式進行投資,且相關投資款匯給個人或第叁方公司,所簽合同存在主體不規范、內容不明確、權利不對等、擔保方對擔保范圍和期限未約定等諸多問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