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這些詐騙案例中,騙子究竟如何構建起如此逼真的“投資神話”?李沖亞提到,投資詐騙案件頻發,主要源於短劇的“高流量、低門檻”特性被不法分子濫用。
“他們只是拙劣地模仿了當前短劇行業中真實存在且看似‘高大上’的運作模式。”資深短劇從業者陳柯表示,這種平台的出現,就是以高回報率為誘餌,吸引大量人投資,最後以低質量成品交付,甚至是跑路。
投資“游戲”
在資本眼中,短劇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賽道,整個行業還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陳柯介紹,壹般短劇項目的投資流程,首先是進行劇本評估,如果等級在壹定等級以上,項目方就會對這部劇的拍攝可行性和市場接受度進行壹定的分析,隨後立項、招募制作團隊。下壹步,就是根據可能存在的支出做預算,最終整體評估壹部劇的制作費用,現在可能還會加入營銷板塊的費用。投資金額往往是幾拾萬元,偶爾也會有個別精品劇投資金額達到上百萬元。
“大部分短劇還是平台全投或者參投,剩下的資金可能是承制公司以及相關企業承擔。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個人投資者投資。”多個投資主體可參投的情況下,就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投資玩法。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不少短劇公司會發帖吸納“個人投資者”。以壹家名為“楚楚影業”的公司為例,其宣傳資料顯示,公司不僅是“國企參股企業”,還被地方政府評為“短劇領軍企業”,並與荊州市融媒體中心等官方機構聯合打造了拍攝基地,屬於“政企合作單位”。這種背景,無疑為投資者提供了巨大的“信心”。
楚楚影業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面向個人投資者,通常會提供多種投資模式,以滿足不同資金體量的投資者需求:壹種是全投模式,投資者認購壹整部短劇的全部制作成本,享受後期絕大部分的發行收入;還有對投模式,公司與投資者各投壹半,收益對等分成;最普遍的則是跟投模式,公司將壹部高成本短劇的版權拆分成若幹份額,降低投資門檻,投資者按份“入股”,成為聯合出品人。
為了讓投資看起來回報豐厚且路徑清晰,這些公司還描繪出壹套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覆蓋了短劇從上線到下線的整個生命周期:付費充值、平台分賬、廣告植入、版權買斷、海外發行,乃至IP衍生品授權。
在該工作人員提供的壹部短劇項目計劃書中,更是將這種“高收益”的可行性發揮到了極致。項目方宣稱,該劇是“地方政府牽頭的社會熱點短劇”,劇本“全年齡段通吃,爽點密集,卡點精准,易燃易爆”。
他們打著“政府資源背書”、“千萬俱樂部”制作團隊、“多家平台內部評級S+”等壹系列亮眼標簽,並給出了極具誘惑力的預期:內部評估3—6個月回本,大概能翻2—3倍以上。項目被拆分成25份,每份2.4萬元,並且“每人限購3份”。
當記者以個人投資者身份詢問公司投資情況時,該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公司今年剛剛成立,但迄今為止發起的拾多部短劇項目,投資回報都比較理想,只是收益有差別,最高的壹部爆款劇集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200%。
但是,當咨詢對方合同中是否會寫明投資回報率時,對方表示:“這是投資,沒辦法保證收益,也不會寫明在合同中。”
餡餅還是陷阱?
正是這種看似專業、正規,且回報誘人的運作模式,讓無數投資者眼花繚亂,難以分辨其中的真偽。
上海錦天城(廈門)律師事務所律師黃順帆長期代理短劇投資領域的糾紛。他指出,在代理的短劇糾紛中,大部分糾紛仍圍繞在民事層面。典型情況是當事人投資了幾萬或拾幾萬元,通過與負責某部短劇融資的招募方簽訂合同,成為該短劇項目的投資人。雙方簽訂合同後,糾紛主要集中於本金的回收困難和投資收益的不透明。
“壹般這些案子會有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前期雙方溝通順暢,大部分都是在線下見面,最終達成合作,項目也會拍攝,然而短劇播出後,投資款和收益卻遲遲不到賬。”黃順帆表示,這種情況往往是投資人對播放數據和實際收益缺乏了解渠道,而部分合同中會約定,只有在短劇的招募方收到項目收益回款後,才有義務向投資者提供相應的結算數據,這就給投資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部分案件中,招募方存在虛構或虛增項目總投資額的情形,稀釋投資者所占的權益比例,導致其收益被極大攤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