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本营的物资领取点。 受访者供图
大到帐篷、遮阳篷,小到毛巾、暖宝宝、手电筒、镰刀、手持热成像仪……现场志愿者需要的东西,都有人能在最快时间内搞到送来。
需要充电宝,有人联系协调来了一批共享充电宝;还有人守在那里,给手电筒、头灯和喇叭充电。有人买了一车水,送到现场就往下卸;有人请当地阿姐给大家煮米线;一位骑三轮车卖炸土豆的小哥,给进山的志愿者一碗一碗地炸土豆条。
孩子的家属就住在护林站的一个房间里,偶尔会到营地走一走。志愿者宛玲看到,他们也不说话,就默默看着大家做事,“脸上是故作坚强的表情,应该是不想让志愿者们有太多负担。”
他们随时等待着,辨认队员们捡到的东西,看是否属于孩子。
张兴瑞注意到了孩子的母亲,“眼见着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
溪边草丛里的孩子
救援的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
12日下午,各个救援群在扩散一条消息:希望在大理的市民和游客打开苹果手机的蓝牙,以期可以激活凯凯背包里携带的AirTag(蓝牙追踪器)定位设备。
在这之前,总指挥部联系到中国移动,他们派来了通讯车,希望能通过定位设备,找到孩子的位置,帮助搜救人员更精准地搜索。
孩子走失前的最后定位,在元阳书院附近,有人在24小时不停刷新后台的数据,但一直没有看到变化。
13日,雨还在下。其中一队的搜救范围定在清碧溪附近,那是一片救援队此前没有到达的区域。
医学生范海铭是其中一位队员,下午2点左右,他加入这支13人的队伍。从大本营上山,走到没有道路可行进后,队伍分成两两一组,根据领队的指示,往南方寻找。
他推测,孩子生还希望渺茫,“但是万一呢?”他还是带上了自己的针灸工具。
一位队员不小心滑下来,在半山坡的灌木丛发现了孩子的书包,他们接着向下寻找。
下午5点左右,范海铭听到离自己50米左右,一处悬崖下的队友在呼喊。他赶到那里,看到两座山之间,一条约60厘米宽的小溪在流动,水边的一处草丛里,孩子躺在那。
消息传到大本营,熙熙攘攘中,志愿者宛玲觉得世界好像突然安静下来,“之前绷着的那根弦啪地断了,连呼吸都觉得沉。”
一位阿姨曾特意拿来两罐旺仔牛奶,塞到她手里叮嘱,等孩子回来要让他尝尝。她把牛奶小心地收在物资箱最上面,但最终没有等来孩子。
之后,专业的救援队伍通过绳降,从悬崖下去,带出了孩子的遗体。
范海铭下山后,几位大姐得知他看到了孩子,红着眼眶走过来,抱了抱他,给了他一些水。
14日,在孩子被发现的地方,张兴瑞一行人遇到了机构的五六位老师,其中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一直在哭,情绪几近崩溃,“他一直在上山找孩子,体力不支被拽住后,又偷偷跟着队伍上去。”他们都放不下孩子。
面包、可乐、奥利奥被整齐码在地上,张兴瑞说,搜救时,他们喊的是“凯凯快出来,叔叔给你买奥利奥吃”。
“做大人的答应孩子了,不能食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