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來源: 騰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紐約新聞 | 字體: 小 中 大
當社交媒體上不同家庭分享的高考故事交織刷屏時,豆瓣評分8.5的紀錄片《風起前的蒲公英》則讓壹所最初由北京老叁余村廢棄廠房改建而成的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北京市大興區蒲公英中學,進入了主流視野。
影片折射出中國社會壹種深層的信念共振:無論起點在哪裡,每個孩子的教育之路都值得被托舉。
當我看到紀錄片裡的民間力量為蒲公英學子搭建成長通道時,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紐約哈林區那間略顯斑駁的公立學校教室——在世界最發達城市的中心地帶,有壹些孩子正掙扎於“如何安全地走到學校”“明天還能不能繼續上學”的沉重現實中。
那些金屬探測門後的沉默少年,那些因語言隔離蜷縮在教室角落的身影,迫使我不斷去追問“教育公平”的分量與意義。
上個夏天,作為在紐約求學的壹名大學贰年級學生,為修讀學校壹門名為“家庭、社區與學校”的教育學課程,我來到紐約市哈林區的286號公立初中,開啟了為期叁個月的項目實踐。-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