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来源: 腾讯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纽约新闻 | 字体: 小 中 大
这种对“教育优先”的妥协,使纽约公立系统引以为豪的免费开放政策——接纳无证移民、流浪家庭和假释少年的制度优势,在哈林社群中沦为形式。课桌虽在,但教育改变命运的通道却被日益侵蚀。
反观中国,全社会对教育的珍视催生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以北京蒲公英中学为例:同样是面向弱势人群的流动性比较强的学校,尽管务工人员子女面临户籍限制、无法进入公办体系就读初中,但公益组织为学校提供免费食宿,企业捐赠远程教学设备,还有众多热心月捐者为学校献出爱心。
这印证了一个核心事实:当美国家长因短期生存压力降低教育投入时,中国务工家庭正以超常的付出将有限资源转化为升学机会。蒲公英中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补充学位缺口,更在于激活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社会信念。这种集体共识,恰是哈林区最匮乏的资源。
教育的突围从来不仅依赖政策设计,更取决于千万家庭的选择。纽约的免费课桌因观念耗损而空置,中国的有限资源因信念坚定而生效。当杰西老师面对七成家长的失联电话,北京蒲公英中学的家长会出席率却达87%——这组数据丈量出的,正是制度之外那道更关键的观念差异。
在M286的最后一天,当我穿过冰冷的安检闸机,身后传来杰西老师用英语和西语让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吃饭的喊声,以及一句仓促的告别。
三个月的实践不过是管中窥豹,却足以让我触摸到一个令人感慨的现实:纽约用制度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课桌,却未完全教会社区如何珍视桌上的书本。这让我意识到,免费的教育若失去观念的土壤,不过是无根的浮萍。
我也想到在中国国内读高中时遇到过好几位来自北京蒲公英中学的同学。他们通过蒲公英学校的合作项目,来到外地的国际学校读高中;通过国际高中提供的英语衔接课程、高中导师的升学指导、朋友们的论文帮助这一整个支持的系统,到美国读不错的大学,以不同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梦想。
蒲公英的奇迹从来不是一所学堂的孤勇,而是社会织就的接力网。
哈林区的孩子同样值得拥有这样的网。离开125街后,我和杰西老师还保持着联系。放假之前她跟我说,因为我设计的网上问卷,她更清晰地知道了家长们的沟通语言,因此也提前在下一次月会前,预订好了合适的翻译服务。
所以你看,高墙永远存在,但微小的调整本身,就是希望的刻度。-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