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来源: 工事有料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愈发敏感,大量转向性价比更高的线上消费;与此同时,更多商家被迫融入平台经济,希望借此拓宽销路。美团外卖去年的亮眼盈利数据向资本市场证明了即时零售的巨大潜力,这里似乎正是资本亟需的“下一片蓝海”,更准确的说是被包装过的红海——已然开发、竞争激烈且充满工人血汗的红海。
这片“蓝海”的诱惑迅速点燃了互联网巨头的新一轮争夺战。对于传统电商如京东、淘宝,外卖平台打造的即时零售模式正在蚕食它们的销售份额。京东高调宣布进军即时零售,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制定“战斗计划”,抖音也加码“随心团”,巨头们纷纷入局,战火骤然升温。
阿里巴巴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
2020年以来,饮品市场迅速膨胀,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内茶饮店密度惊人,高达50家店铺聚集于1公里范围,市场已然饱和。这种白热化竞争迫使品牌们不断抢夺客源、拉高销量。在同质化产品竞争中,茶饮企业并非“无可奈何”,而是主动加码人力物力,打造“足料、复杂工序、高性价比”的爆款噱头,对“新品”与“手工鲜剥”的痴迷,不过是资本攫取流量和利润的工具。
手工、鲜剥作为机器和预制工艺的对立面,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纯手工”的期待,也反映了行业对成本的极致控制。企业用看似“匠心”的人工操作取代更合理的备料方式,本质上是将原本应由资方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员工健康保障,无情地转嫁给了一线劳动者。品牌方在定价时只关注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心理预期,而加盟门店员工的劳动付出、工序耗时则被视作“隐形变量”,默默转嫁给加盟商和工人。研发与生产之间的割裂,使“创新”成为劳动密集的隐形代价,鲜活的工人成了机器般运转的齿轮。
茶饮店员工看着订单绝望的背影。
随着“外卖大战”的全面打响,流量红利与扩张机会推高了茶饮企业的市值,而另一端,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和身体代价也在同步飙升。在上市茶饮企业中,除奈雪的茶外,几乎所有品牌都依赖加盟门店支撑扩张版图,品牌方由此构建了低风险、快增长的“轻资产”商业体系。
这种结构性脱节在外卖大战中被进一步放大。加盟商缺乏品牌方支持,在与外卖平台谈判佣金、活动费用分摊时处于弱势。为了消化补贴成本,他们只能拼命追求订单量,同时压缩人力开支。最终,一线员工在极度精简的人手配置下,以近乎流水线的节奏高负荷运转,过劳、伤病、乃至离职成为常态。品牌方则稳坐收割者的高位:从加盟费、供应链差价到品牌授权,持续吸纳收益。它们无需面对劳动者的疲惫与抗议,只需在销量暴涨与股价飙升中享受资本市场的掌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