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9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当下,柯伊伯的问题在于发射渠道。亚马逊自家的蓝色起源还没有拿出实用化火箭,眼下能依靠的只有联合发射联盟和死对头SpaceX。联合发射联盟的“火神”还在爬坡,且要优先保障美国太空军,真正的“救火队员”反而是猎鹰九号。贝索斯的星座,要靠马斯克的火箭来救急,这本身就很讽刺。国际电联设定的9年发射10%的节点近在咫尺,柯伊伯的时间同样不算宽裕。
柯伊伯星座野心勃勃,进度也是不容乐观。
在这场赛跑里,中国星网的处境与柯伊伯有几分相似:都面临着时间考核的压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证明自己的产能和节奏。但不同的是,中国手里有牌:从制造到发射都有全链条的能力,这让星网不会像柯伊伯那样捉襟见肘。只要能把当下的小步快跑固化为常态,就有可能做到在倒计时的节点上不掉队。
正因如此,中国近期的密集发射才有了更深的含义。21天5发,不仅是对内的建设进度,更是对外的信号。它告诉国际社会,中国不是“画大饼”,而是已经把卫星一批一批送上去,把链条跑顺。这既是应对规则的必然动作,也是争取话语权的关键步骤。
不过,速度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星链之所以能超额完成发射目标,不只是因为发射快,还因为它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产线和复用火箭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还处在多箭并行、临时调度的阶段。这种阶段能维持一时,却难以长期支撑。真正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能不能把高频节奏变成工业化的常态。
换句话说,国际赛道已经拉开,中国必须证明自己能跑完全程,而不仅仅是冲几步。
星网火箭四剑客中的长八,新一代中型火箭,一箭九星。 央视新闻
算一笔账心里才有数
要把星网搞起来,中国眼下采取的是一种多箭并行的方式。长征五号乙、长征八号甲、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四位剑客轮番出场,在不同发射场接力起飞。这样的做法很直接:谁能飞、谁有条件,就让谁顶上去,把卫星一批批送上天。多箭并行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型号多、流程杂,调度和成本压力都不小。
算一算,就能看清中国星网面临的现实压力(以下仅为粗略测算,不代表真实情况,仅供参考)。按目前9组在轨72颗、火箭发射能力分别是一箭5星(长六)、9星(长八、长十二)、10星(长五乙),反推国际电联的三个节点,结果并不乐观。
到2029年9月,要凑齐1300颗,还差1227颗,平均每月产25颗。即便全用长五乙,也要年均30次;用长八甲或长十二,要34次;长六甲更是要60次。四型均分,大约36次。
到2032年9月,目标6500颗,还差6424颗,月产要提升到76颗。全靠长五乙,也得90次/年;长八甲、长十二要过百次;四型均分,约110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