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0 | 来源: 世界知识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俄罗斯 | 字体: 小 中 大
其五,为限制俄获得其国防部门使用的技术,欧盟此轮制裁扩大了军民两用物项禁令名单,包括俄生产“伊斯坎德尔”导弹所使用的机床。此外,欧盟还列出其他出口禁令,包括机械工程部门、化学工业以及特定金属和塑料的某些产品。
其六,欧盟对俄新一轮制裁名单包括14名个人。其中,电影导演协会主席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因“为俄官方战争叙事服务”被制裁。此举也标志着西方对俄文化制裁由象征性点名升级为实质性封杀。
试图系统性削弱俄综合能力
此轮制裁方案出台过程一波三折,曾遭到斯洛伐克六次否决以及匈牙利和马耳他的反对,一度被按下暂停键。7月17日,斯洛伐克在获得欧盟关于潜在天然气短缺、价格上涨等方面援助的保证后,才最终放行制裁方案。不难看出,虽有欧盟积极动员,但该方案在内部遭到阻力,凸显欧盟内部分歧。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欧盟从俄进口石油交易额超过4.07亿欧元,创下三个月来新高。其中,斯洛伐克购买价值近2.06亿欧元的俄原油,匈牙利的进口额则增长22%,达到2.01亿欧元。这意味着,尽管欧盟对俄石油的整体购买量有所下降,但部分成员国对俄能源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此轮制裁标志着西方对俄经济战进入“精准打击+长期压制”阶段。欧盟借助美欧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等,通过价格机制、金融封锁与运输链打击三管齐下,试图系统性削弱俄综合能力,迫使俄屈服。然而,俄罗斯通过调整能源出口方向和积极开拓非西方市场、开发金融替代系统、灵活利用各种规避机制等,对欧美制裁予以积极反制。欧盟多轮制裁对俄经济结构性的压制效应可能逐步显现,但短期内难以达到使俄罗斯经济崩溃的预期,制裁的长期效果仍需时间观察。
总体来看,欧盟对俄制裁形式上加码不断,实质上边际效应递减。未来除非美国对俄施压升级或乌克兰危机出现重大转折,否则欧盟内部分歧将不断削弱制裁的连贯性和威慑力。在可预见的未来,欧盟对俄制裁暂时还不会消失,但是制裁无法成为改变乌克兰危机的关键变量,而更多是欧盟展示内部团结的工具,政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经济效果。毕竟,真正决定战场形势发展的不是欧盟的制裁措施,而是美俄的战略博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