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0 | 來源: 世界知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俄羅斯 | 字體: 小 中 大
其伍,為限制俄獲得其國防部門使用的技術,歐盟此輪制裁擴大了軍民兩用物項禁令名單,包括俄生產“伊斯坎德爾”導彈所使用的機床。此外,歐盟還列出其他出口禁令,包括機械工程部門、化學工業以及特定金屬和塑料的某些產品。
其六,歐盟對俄新壹輪制裁名單包括14名個人。其中,電影導演協會主席卡倫·沙赫納扎羅夫因“為俄官方戰爭敘事服務”被制裁。此舉也標志著西方對俄文化制裁由象征性點名升級為實質性封殺。
試圖系統性削弱俄綜合能力
此輪制裁方案出台過程壹波叁折,曾遭到斯洛伐克六次否決以及匈牙利和馬耳他的反對,壹度被按下暫停鍵。7月17日,斯洛伐克在獲得歐盟關於潛在天然氣短缺、價格上漲等方面援助的保證後,才最終放行制裁方案。不難看出,雖有歐盟積極動員,但該方案在內部遭到阻力,凸顯歐盟內部分歧。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5月歐盟從俄進口石油交易額超過4.07億歐元,創下叁個月來新高。其中,斯洛伐克購買價值近2.06億歐元的俄原油,匈牙利的進口額則增長22%,達到2.01億歐元。這意味著,盡管歐盟對俄石油的整體購買量有所下降,但部分成員國對俄能源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
此輪制裁標志著西方對俄經濟戰進入“精准打擊+長期壓制”階段。歐盟借助美歐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國際金融基礎設施等,通過價格機制、金融封鎖與運輸鏈打擊叁管齊下,試圖系統性削弱俄綜合能力,迫使俄屈服。然而,俄羅斯通過調整能源出口方向和積極開拓非西方市場、開發金融替代系統、靈活利用各種規避機制等,對歐美制裁予以積極反制。歐盟多輪制裁對俄經濟結構性的壓制效應可能逐步顯現,但短期內難以達到使俄羅斯經濟崩潰的預期,制裁的長期效果仍需時間觀察。
總體來看,歐盟對俄制裁形式上加碼不斷,實質上邊際效應遞減。未來除非美國對俄施壓升級或烏克蘭危機出現重大轉折,否則歐盟內部分歧將不斷削弱制裁的連貫性和威懾力。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盟對俄制裁暫時還不會消失,但是制裁無法成為改變烏克蘭危機的關鍵變量,而更多是歐盟展示內部團結的工具,政治象征意義大於實際經濟效果。畢竟,真正決定戰場形勢發展的不是歐盟的制裁措施,而是美俄的戰略博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