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2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贴钱实习,值得吗?
6月初,19岁的付新雨和同学一起向北京某基层法院投递了简历。不久,她就收到实习的通知。
这是她去年进入东北某“985”高校法学专业后的第一个暑假,她选择把时间交给实习。
这已不是什么新奇事。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2023年的一则调查显示,在14578名受访大学生中,第一次实习经历发生在大一的占67.84%,实习的“起跑线”被大幅提前。
实习单位也已对此习惯。办公室的人很少感叹低年级学生们的加入。“同组的实习生都和我差不多大,我们这个专业就是这样。”付新雨说。
考完期末最后一科,付新雨就离开学校,来到北京着手实习。
来北京之前,付新雨期待能“鱼和熊掌兼得”,收获一份漂亮的实习经历,学到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然后以此为跳板,大二、大三去找一些不错的律所工作。
但很快,初入职场的紧张感和期待被消弭。交到付新雨手上的是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写判决书稿、整理卷宗,“大差不差,就是那些”。
“像公司法、商法、合同法这些,都不是学校大一开设的课程,如果带教让我做太专业的工作,我也做不好,一开始我也很纠结,来这里好像也学不到什么。”付新雨说。
经济账同样难算。与人合租三个月,房租接近3000元;法院管午饭,晚餐基本靠20元的外卖,她直接不吃早饭,以节省开销。即便如此,暑期实习三个月,仍花去1万多元,相当于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付新雨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分享这段经历,评论区里“哀声一片”,因为法院、检察院等机构不给实习工资,大学生不得不“贴钱实习”的情况并不少见。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焦童也有类似的困惑。半年医院轮岗后,她在七八个科室辗转,却几乎没有收获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预防医学在医院几乎用不上,老师也知道教了没用。”她说。实习更像是一个形式化的任务,既花了钱,也占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这种种现状,使得他们生出疑问,贴钱去实习,是值得的吗?
付新雨不知道答案。在她背着书包、拎着行李箱,刚从高中踏进大学时,学院辅导员就在提考研、就业的事情,“第一学期结束就有同学拿到了能为保研加分的比赛奖项”“假期是不能浪费的”“实习一定是尽早开始的”,焦虑就这样弥漫开,大一的学生们还没体验大学里青春的一面,就要开始规划自己进入职场的道路。
而据人社部消息,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求职的赛道更加拥挤。
“6段实习”“10段实习”的“神话”萦绕在耳边,学生们只能找各种经验帖,试图从别人的成功模式中找到自己能学习的地方。
“我不知道这些数段的实习对学生就业有没有用,但是我们只能选择一条在‘作为’的路,哪怕它很辛苦,甚至是没必要的自找苦吃。”付新雨说。
在弥漫的焦虑中,学生们也弄不明白“贴钱实习”究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还是一种被迫的消费?
许雅芝也不理解,为什么医学生实习没有工资补贴。“前期没工资我可以理解,后期帮忙做正式护士的工作,为什么还不能有工资?”
去年,黄秀英通过“不太忙的兼职”,一个月能挣8000元,实现生活费独立。但现在,她的想法变了很多:“我现在完全靠家庭提供大部分生活费,如果现在实习不全力投入的话,很难找到工作。”
“我也要和父母在经济上妥协,去倚仗他们的支持,走我想走的路,才能尽快找到工作,去赚钱。”黄秀英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