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4 | 來源: 文娛春秋Plus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果他完全希望你寫成他想要的那個樣子,那他為什麼不自己創作呢?我就不伺候了。”
當影視市場壹度被“網文IP+小鮮肉”的流量邏輯統治時,壹手打造了《唐朝詭事錄》等劇的郭靖宇稱自己的項目“要不上價”。但他沒有選擇迎合,這種堅持,在他與資本的博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郭靖宇不僅“不伺候”資本的指手畫腳,也“不慣著”演員的即興發揮。即便是合作多年的親兄弟楊志剛,在《唐朝詭事錄3》中想嘗試更喜劇化的表演,壹旦他覺得與人設不符、拖慢節奏,便會“無情地砍掉”。
除了“不慣著”資本、兄弟,在與我們對話中,他還毫不客氣地炮轟同行,稱無法容忍那些掛著“總導演”頭銜,卻從不去現場的人。他給自己立下鐵律:若不能每日到場,就絕不署名導演,把榮譽讓給“真正幹活的人”。
這份清醒,源於他始終記得,自己是從舞台最黑暗的棚頂上,仰望著那片光亮起步的。
郭靖宇學歷不高,高中肄業後,就去了承德話劇團做舞美,常常在舞台的最黑暗處“參與著藝術創作”。他認為自己“很笨”,毫無天賦——童年打乒乓球時,都沒有兄弟姐妹願意帶他玩。
20歲出頭時,他手寫了40萬字劇本,卻被門衛魏大爺當成引火的廢紙,同學為他鳴不平,他反倒拉住對方,認為“魏大爺是在幫我了斷壹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夢想雖被燒成灰燼,但講故事的種子早已埋下。
他的創作心法,並非來自高深的理論,而是源自兩個最原始的“老師”:壹個是學俄羅斯文學的母親,讓他繼承了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另壹個,則是蹲在鄰居家窗根下聽來的評書。評書中的“忠孝節義”成了他雷打不動的敘事內核,那種叁言兩語便勾勒出氣壯山河的節奏感,也內化為他傳奇劇的鮮明風格。
如今,年過半百的他,身體亮起了中年危機的紅燈,渾身疼痛、睡眠不好。但在創作上,他仍覺得自己像個“剛剛掌握學習規律的孩子”,充滿幹勁。
郭靖宇最大的“夢想”,是打造壹個能寫到退休、足以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IP。
他能做到麼?
以下,是「文娛春秋」推出的視頻節目《幕後操盤手》郭靖宇訪談實錄——
高中肄業從場記入行
幕後操盤手:能否聊聊您的早年經歷?
郭靖宇:我是以演員名義進入承德話劇院的,但壹天都沒幹過演員的活,壹開始被分配到舞美隊。那時候我們承德話劇團的舞台比較簡陋,棚頂上都是用竹子編成的欄杆,我就在上面負責手動地向下吊景、撒花等。 舞台是最亮的地方,我就在最黑暗的地方參與著藝術創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