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5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日,紹興市魯迅紀念館附近那面魯迅手裡夾著香煙的打卡牆,被人投訴了。
孫女士在社交平台發文稱:魯迅抽煙的牆畫不妥,“有引導人室外聚集抽煙危害他人健康的風險”,要求對牆畫進行更換。她在8月22日將此事投訴到了“浙裡辦”,建議將魯迅抽煙換成魯迅右手握拳的畫面。魯迅紀念館工作人員回應稱:“已經在處理。”投訴人孫女士表示,自己是壹名控煙志願者,平時經常關注公共場所禁煙的話題。
被投訴的紹興市魯迅紀念館附近的打卡牆
控煙本身是為了維護公共健康,但是,因為有了這層“正確”就可以苛責歷史人物,就可以對公共雕塑、景觀上綱上線了嗎?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煙不離手,這放在近100年前的社會環境當中,並不算是什麼惡習。而且,當時社會環境也沒有強調贰手煙的危害,那時在公共場合“吞雲吐霧”,並不算是違反公共道德。不能拿近百年之後的公共文明規范,要求歷史人物。
魯迅先生瘦削的臉龐、夾煙沉思的表情,本身已經成為魯迅先生藝術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人心。紹興魯迅紀念館前那面巨牆上的魯迅像,選擇了抽煙這個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沒有問題。要表達自己的鮮明控煙的立場,就去苛責古人,讓魯迅先生也要“禁煙”,這是綁架輿論、綁架社會。
魯迅先生留下大量有吸煙動作的經典照片、版畫,因為這樣的舉報以後就不能夠在公共空間裡展示,這本身就是在扭曲歷史,而且也會浪費大量的公共資源。如果,今天因為自己控煙,就投訴魯迅先生的吸煙的形象;如果,明天因為自己喜歡貓,就翻出魯迅在《朝花夕拾》裡所謂“仇貓”的只言片語大加撻伐……那麼,長此以往,魯迅先生本身的公共形象就會被撕裂得支離破碎,經典文本也會被搞得動輒得咎。
互聯網時代讓很多普通人有了更大的發言權,投訴、舉報比創作、發明更簡單,也更容易得到關注。但是,脫離了歷史背景、背離於公共記憶、有悖於社會風俗,那些看似“正確”的舉報,都應該被落實嗎?
近段時間裡,類似的捕風捉影、上綱上線的投訴舉報相當集中,占據了本不該有的社會注意力,也耗費了大量的公共資源。比如,無錫地鐵車廂內的壹張東林書院公益宣傳海報,照片的遠景處有壹個男子站在大樹之下,有人就投訴這人在小便,是“不雅動作”。據核查,照片中的人實際上拿著壹個水瓶,沒有進行不雅動作,但為了避免誤會,當地已經表示會更換海報。這其實嚴重浪費了公共資源。
極個別人腦補出來不雅的動作,就要全面換海報;極個別人覺得對自己的冒犯,就要“魯迅禁煙”。壹人投訴,全社會吃藥,納稅人埋單,這不是正常的輿論空間秩序。魯迅先生的打卡牆,沒有因為吸煙的動作而誤導公眾,反而是這樣的舉報在誤導社會——原來“拿著錘子找釘子”,可以調動這麼多的社會資源,可以引發這麼大的關注。
宣傳控煙是壹回事,拿控煙來綁架魯迅先生、限制藝術創作,讓相關部門疲於奔命,那是另外壹回事兒。那些為了逞壹己之快而浪費公共資源的投訴,該消停消停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