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5 | 来源: 倍可亲综合报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0年疫情救助:虽然以贷款为主,但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曾讨论过“股权参与”的可能性,以防航空业彻底倒闭。
冷战时期国防项目:政府直接持有过部分军工企业的股份或提供股权型支持,只是规模较小。
因此,英特尔的案例并非“完全新鲜事物”,但若被制度化、常态化,则意味着美国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转折。
五、国际比较:中国、欧洲与“主权基金模式”
在国际上,国家通过股权投资推动产业并不罕见:
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直接参股芯片企业,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
欧洲:法国、德国政府都曾以持股方式支持战略企业,例如法国政府是雷诺汽车的大股东。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如沙特PIF、阿布扎比Mubadala)长期持股全球科技企业。
美国长期批评这种做法“扭曲市场”,但如今自身也开始探索类似路径。这引发外界讽刺:美国会不会正在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六、政治与舆论:从大选到意识形态争论
哈塞特的表态不仅是经济政策,也必然牵动政治神经:
民主党:可能支持这一模式,认为政府投资是推动绿色能源、AI等领域的手段。
共和党:部分人支持保障供应链,但也有人担心这会成为“大政府”的新证明。
舆论层面:有人调侃这是“社会主义化”,但更多人把它看作“国家资本主义”或“产业安全优先”。
在美国自由市场的传统叙事中,“政府持股”曾经是政治禁忌,但在现实竞争压力下,这一底线正在被悄悄突破。
七、未来展望:会走多远?
综合来看,未来有几种可能路径:
点状试验:英特尔属于特殊个案,未来只在极少数战略企业复制。
行业扩散:新能源、AI、生物科技等领域陆续出现类似案例。
制度化:美国真正建立国家主权基金,以投资者身份参与多个行业。
一旦第三种路径成真,美国将与中国、欧洲的产业政策更趋同质化,“自由市场”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界限会进一步模糊。
结语
哈塞特的表态,把美国政府推向了一个敏感议题:当国家开始以股权方式介入企业,美国还是“自由市场的灯塔”吗?
从现实角度看,这更像是美国在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战略务实之举,而非真正的“社会主义化”。但从象征意义看,它的确标志着美国在产业政策上“越过了一条红线”。
未来,美国会否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会否在更多行业成为“隐形股东”?这不仅是市场关心的问题,也将成为政治辩论的核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